反复品读暖暖育儿家李玲的新作《写作好好,通向自由人生的修行》第三章《先不要急着说你没有故事》85—139页,最大的感受就是: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故事。若写作者抓住每个故事的结点,就可以写出一段有生命情节的文字。于是,写下读后感《同读一本书<写作好好:通向自由人生的修行>之(三)——故事:让结点娓娓道来,让情节直入人心》。
01.
写出心灵卡点,做故事的解铃人。在书中作者说:写作是件神奇的事,只要动笔有心而发的写,便会碰触心灵的某个卡点。而这个卡点,有时可能正是一个人内心不愿说出的痛因,从而不愿直面。
其实,心灵的卡点正是故事的要点,突破这个卡点,故事定会精彩。而要想让故事的精彩,自己便是关键的“解铃人”。
读完作者写的《不是爱不在,只是不同的你我互动出不同的爱》一文,我发现了作者与父母、与妹妹之间的情感卡点---谁得到父母的“偏护”更多一些。原因是作者小时候在姥姥家待了八年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与妹妹相处,发生冲突,父母总是偏护作者。而在母亲生病时,妹妹却能“温柔体贴的轻抚妈妈的脸颊,理顺妈妈被汗水沾湿的头发,而我做不到......”
那些细微的小事微微动摇、轻轻震撼着“我被更多疼爱”的理由......原来妹妹和父母更亲近一些,原来“我”并没有夺走更多爱。在最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却常住在姥姥家,面对复杂的大家庭关系,变得敏感。即使后来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给予了爱,但那条看不见的隔离却在更深处。
读着作者这些发自内心的文字,不难看出她内心的另一个情感卡点---与父母的情感隔阂。
但作者通过她的孩子与妹妹孩子的真实相处,突然领悟到“在这个世上,谁的爱也代替不了谁的爱,只是彼此爱的方式不同而已”,情感卡点慢慢释然。
我的心也随故事情节慢慢释然,我发现自己的内心也有许多卡点。小时候我也有与作者相同的经历,与父母隔离多年,遇事也总是很敏感。常常心里想的很多,但不善于表达,让很多人不知道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总觉得自己就像裹了外衣的木棉,为此我也苦恼过,。
那日我在纸上写下自己《儿时的年味||在母亲的身影里》和《儿时的年味||在父亲的笑容》里的真实想法,突然觉得那件木棉外衣没了,我和父母依然畅谈,和姐妹依然亲密相处,互相关心,只是不再“小心翼翼”。
经过内心剖析,我发现要想解开心灵卡点,自己才是源头。写出这个情感卡点,自己释然,故事就能走入读者内心。
就如作者在文中说:纠结时,不是要求别人,而是清理自己;失望时,不是苛责别人,而是鼓励自己;委屈时,不是怨怼别人,而是拥抱自己。
亲爱的,自己好了,世界才好!真的是这样!
02.
发现内心敏感点,做笔尖的接纳者。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与亲人的关系,总是出现矛盾,或者职业生涯总是遇到相同困惑......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事情,背后其实隐藏着某种心理模式---敏感。敏感的人常常因为某一件事、或某一句话就会联系到自己,引发自己不好的情绪出现。
比如和老公到超市买东西,由于买之前没有商量具体买什么,到超市又没买,回到家一看某某东西没有,后悔没买上,就怨老公没想到。遭抱怨的老公当然不买单,就会反驳。而你,此时是不是有点生气,甚至又埋怨老公对生活不关心、对自己不关心等等。结果没事的事成了事,闹得两人都不开心。
剖析这个事由,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只是自己太过敏感,想得太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要么到超市再买一次,大事化小。要么给老公道歉,和老公高高兴兴再买一次,接纳对方又接纳自己。
心理分析大师荣格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引用书中作者的一段话“如果我们为这些发生的事情负起责任,或者无法认清我们也是促使它们发生的原因之一,便可能觉得事情是从外面来的。愿意去看,觉察到,才能可能为此负责。而愿意为此负责,首先要接纳和承认它就是这个样子。”
“写作,当我们把内心的某个之前不愿意碰触的角落付诸笔尖时,便是承认和接纳的开始。而不是让自己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适当的放宽心,即便决定做错了那又何妨?阳光依然明媚,生活依然美好。总结好错误之处,为下一次的选择积累经验,下一次正确就好。”
这时再看看常有的失望、抱怨、委屈等等,往往都与个人意愿有关。一件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产生失望;一件事没有顺和自己的心愿,于是愤愤不平,抱怨的语言自然产生;一件事自己认为认认真真做好,结果不被人认可,于是委屈透顶……这些事,只要自己太过在意,而在别人眼里其实并不重要。不如不在意,自我疗愈,反而更舒畅。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我疗愈的力量,用好“自我疗愈”法,一切敏感点都会释然。当一切释然了,接纳便在笔尖流淌。
03.
改掉坏习惯,做自己的拯救者。说到坏习惯,每个人都有,如拖延、赖床、情绪化、不爱整理屋子、用过的东西随意乱放......
其实,这些在别人眼里的“坏习惯”,都是自己做事的一种习惯,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若要知道坏习惯,只有经过别人善意的提醒,或经过某一件事与别人对比才能知道自己的习惯是“坏习惯”。
改掉一个坏习惯,说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很难。往往是我们倾其所力,甚至下狠心地改,但时间一长又会卷土重来。
如何才能把这个“坏习惯”真正改了,就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就如古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特尔斐神殿上刻有的被认为点燃希腊文明火花的那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不论优点缺点,要从内心深处开始,找出养成你这个“坏习惯”的“症结”。想象自己走近这个“坏习惯”,温柔地看着它,和它平等对话,问问它此刻的感受。无论“坏习惯”做什么都有力量包容它。告诉它所谓“坏”,只是你内心的评判,从现在起,你要把它去掉。并通过具体事例认识自己,从而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习惯。
改掉自己的一个“坏习惯”,不是证明给别人什么,而是要真正爱自己,尊重自己,尊重生命,这是一种能量的转换,但本质上你已有了悄悄地变化,这便是一次自我拯救!
04.
让梦想成真,做未来的召唤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一路走来,有多少梦想和热望又被生活的现实与忙碌磨平,不觉失去光芒。
然而一个人不论怎样度过一生,都必须有所追随的梦想。比如要一套大房子、走出家门看世界、通过努力取得高一级职称等等。
要想实现这些梦想,必须付诸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用一种自我感召的力量,推动自己去实现。
梦想着要买一套大房子,就需要努力赚钱,合理开支;走出去看世界,就要经得起自然间风吹雨打的考验;取得高一级职称,就要注重平时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成绩的积累......
写到这,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如此用心的在简书码字,不只是为了积累生活中的故事,而是要让这些故事有朝一日变成一本装满铅字的纸质书,呈现在读者眼前。尽管艰难,但我会努力,会努力记下过去每一步的样子。
当用笔写下梦想实现的故事时,会发现“无人陪伴的路,勇敢的走过去,会是另一个晴朗世界......”
因为再远的路,只要一步一步走,都在朝向目标。
05.
发现自己人生故事的“写作地图”。作者列出五步法:第一步绘制一颗人生之树;第二步铺设写作之路;第三步锁定你所描述的“枝丫”;第四步突出主要的叶子、花朵、果实;第五步制造冲突。
用故事写作,写出的文字有丰富的情节、饱满的过程以及或悲或喜的结果。既耐人寻味,又直入人心。
同读一本书《写作好好:通往自由人生的修行》之(一):素材——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