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我被一阵脚步声惊醒,有个小孩儿悄悄地溜到了我们的房间,趴在我的床沿。抬腕看一下表,凌晨三点,我挪开一点位置,允许他在我身边躺下。
他伸开腿又蜷回去,翻来覆去。我侧过身,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微微用点力。他似乎感受到了安全,很快平静下来,又睡着了。这样的安抚,从小婴儿开始,已成了我们之间的默契。刚出生后的孩子,睡不安稳的时候,妈妈只要把温热的手掌放在宝宝的胸口,他马上就能在睡梦中咧开嘴微笑。那时的我,特别感动孩子的这份纯真,相信这只手掌传递的,除了温度、力量,最多的是那份被接纳的安全感。
睡觉前已经明显感受到他的烦躁。第二天下午的游泳课,他和妹妹要从原来的泳道一换到泳道二,这表明,他们的技能又提高了一阶。可是泳道二的老师是位很严厉的土耳其大哥,在这位小男生眼里,他实在是要求太高。别的老师在旁边闲聊的时候,只有那位大哥一圈圈地巡视他组里的学员,纠正每一个不标准的姿势,提醒每一个偷懒的瞬间。
“换到泳道二真是讨厌死了,那个老师肯定是全世界最严厉的,这个游泳课就是狗x,我一点都不喜欢,我再也不想上了,你们赶紧给我取消了。”他尝试用他所掌握的最强有力的字眼表达他的不满。当时听他这样说,我还板着脸教育了他一番,要学会什么坚持不轻易放弃啊、总要选择一项运动啊之类的。思路发散开去,甚至还抱怨了他不肯去学乒乓球、取消了空手道,就连轮滑他都不肯坚持,甚至有点赌气地说让他去踢足球。
当我在凌晨的黑暗中一遍遍过了自己的那些言论和说教之后,真是羞愧到无地自容。孩子表达的,只是他对未知的焦虑,我怎会有如此一般的说教?特别是那些带有指责的抱怨,明显地表达了我对他的不满。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尽管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可在某些时刻仍然免不了做一回那个“父母皆祸害”的角色。很多时候,孩子的某个问题都折射了父母教养的不足。常常自省,才终于在育儿的路上悟出一些道理。
是的,那只是他头脑中聚集起来的压力和焦虑,面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一些新场景,这个小男生,常常会表现为退缩和逃避。这本就是人的本性之一,趋利弊害,只是有的人更敏感一些罢了。
最近在学习正念,练习回到当下,这样的压力和焦虑,正好可以正念的思考方式去缓解啊!当这位小朋友下午准备去上游泳课之前,拖拖拉拉闹情绪不肯出门的时候,我蹲在他面前,很真诚地说:
“妈妈最近不是周六都在上课吗?我学习的东西就是学会让人关注当下,也活在这一刻,身体在哪儿,头脑和心也放在哪儿。过去的都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发生,所有你关于对未来焦虑的思绪和念头,都是你的假设,或许压根就不是那样呢?不如你现在就放轻松去体验一把,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既然老师允许你们升级,那就是你们够优秀、够资格的啊!严厉的老师只对不认真的孩子严厉,你这么能干和配合,他还能要求严格到什么程度呢?”
不知道他听进去了多少,总之他出发了。游泳课回来后的两个孩子,心情好到飞起,他们在外面的蹦床上嬉戏打闹,一个个地练习空手翻。晚饭的餐桌上,问及游泳如何时,俩人都轻描淡写地:“还可以。”
饭后,这个小男生依然情绪高涨,他去弹钢琴,重低音,节奏很快;他拿着飞机,一圈圈地起飞又降落,那腔调,是明显的轻松和快乐。我想,他这一定是克服了焦虑过后的喜悦。
下次再面对未知,希望他能慢慢学会让自己从假想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只好好活在当下的那一刻。明天该如何,那就等明天到来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