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刘老师的分享《做就是最好的学》,确实是这样!当我们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一个流派、一个理念,可能会觉得特别受益,觉得这样的理念真的太好了,颠覆了我们之前所有的认知、感觉,也让我们的世界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们感觉到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去看,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去过,原来人际关系还可以这样去沟通,原来亲子关系还可以这么的和谐,原来夫妻关系还可以这么的温馨!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想着:如果说我早10年学焦点就好了!如果说我早20年学焦点就好了,可能我的人生就此可以改写,我的亲子关系也不至于这么糟糕,我的夫妻关系也不至于这么剑拔弩张……
其实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关键的是你能用到多少、你能做到多少。焦点是个实践派,强调的是一小步的改变,可能一小步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觉得一小步算什么呀:就那么一点点的改变,如果不仔细看就看不到,如果不仔细品味可能也品味不到,那又有什么呢?也没有什么用!
可能我们忘记了,一小步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那就像一个雪团儿,从山顶上滚下来,到了山脚下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大雪球。
那其实一小步的迈出真的也挺不容易的,就像我们焦点团队开始写分享,刘老师让我们每天写50个字就可以了,那我们如果确实没有什么可写的,也可以抄书,那么说50个字也就是几句话的事儿,应该也没有那么难吧,所以说,也就更愿意去尝试,那么在一点一点的坚持当中,我们收获就会越来越多,我们能写的、可以写的、想写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
可能最开始写的过程里边也会感受到啊,怎么没有那些优秀的老师文采那么好,没有他们的内容那么丰富,也没有他们那么多的感悟,写的都是干巴巴的流水账,或者是一点点自己的体会。这样的分享发出去,别人会怎么说呢?其实人都真的不用那么自恋,我们以为别人都在关注我们,其实大家都很忙,谁顾得上瞧你呢,你又怎么谈得上瞧的起或瞧不起你呢?
那在咨询约练也是这样,最开始我们总是没有勇气去挑战咨询师,总是想做来访者或者观察员,这样就会更轻松。不然的话,在做咨询师的时候心里就会打鼓:我能不能做下去啊?能不能很顺畅啊?能不能帮到来访者呀?别人会怎么看我呀?效果会不会不好啊?等等等等。
可能我们就忘记了,完善永远在路上!没有尝试,又怎么会越来越顺手呢?没有更多的实践,怎么就会有很多的经验,做到熟能生巧呢?没有一个人是天才,一下子都能做得完美,完美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我们越想追求完美,就越不敢尝试,越不敢尝试,收获就会越少,那就离完美也就越来越远。
那么在我从2015年元月学焦点已经5年半的时间了,从初级、中级、讲师、高级,这样一路走过来,在咨询的路上,也是从最开始的,胆怯不敢做咨询师,或者是说在咨询当中有可能会卡住、做不下去,到做的是比较流畅了但会刻意的运用技术,没有很好的结合的贴来访者,慢慢的转化到关注到来访者这个人,而并非来访者的问题,到现在越来越能稳住自己,放下期待之心,所以离来访者也会更近,感受力也洞察力也就越来越强,那么咨询效果反而会越来越好……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那么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再回头看,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了!
勇敢的坚持着去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