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互联网方法论 之四——凸显医学的模仿本质
相关性的医学用途
相关性是互联实践的主流思路:根据生命体征预测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不用搞懂机理,基于相关性展开;民众在网上自我诊疗,对医疗行为的判断,对是否康复的感知,是相关性;互联版本的专家系统,虽然包含很多因果性知识,推理也满足逻辑,但主流是相关性,逻辑更是基于相关性的逻辑;在数据平台上探索,更是相关性,谷歌预测流感就是相关性思路。
相关性是动物的本能,我们想象第一个有知觉的动物,它感知到附近有食物,就会游过去吃掉,这就是相关性。后来生命的进化,就是要改进这种策略的有效性,比如有天敌化装成食物,更高级的动物就要发展分辨能力。如此直到人类,所以相关性是人类的主流思维。
我们在广泛使用相关性。要预测发动机故障,可以定期收集它们工作时的声音,某个发动机出现故障后,回过头分析收集到的声音,就能发现某些规律,下一个发动机也出现类似特征,它们出故障的几率就增加了很多,样本数越多,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
医学上也是类似思路,疾病大多表现稳定的有原因的变化过程,会表现某些“声音”,应当想法加以观察、理解、利用。观察得足够细致,掌握的数据足够多,结论的准确性更高。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依赖于心电图,但导致很多漏诊,血清标志物,例如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也在使用,但都不够特异。后来人们发现,急性心梗患者锌浓度下降,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浓度上升,后者的表现尤为突出,基于血清标志物诊断急性心梗就被采纳。这就是相关性思路,人们可能知道苹果酸脱氨酶和急性心梗的内在关系,也可能不知道,但不重要,它们之间有稳定的相关性,就够了。
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来说,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白细胞总数增加、尿酸浓度增高等都是初期症状,这结论建立在深入的科学分析之上,机理已经被医学研究搞清楚,换个思路,假设人们对白血病的病理还一无所知,但可采集病人的全面身体特征,采集了比如十万例病人的数据以后,就可应用类似思路。
西医追求因果性
现代科学追求因果性,找到现象后面的真正原因,比如“苹果为什么要掉下来”、“心脏瓣膜的作用何在”,科学语言满足逻辑,概念的内涵清晰不容含混,结论要经过严格推理,以理性地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这种追求生动体现在医学上,生理病理实验都要搞清楚分子和细胞层面的变化,以设计相应的药物来矫正,知道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作用的靶点是什么,会影响哪些受体等等,这些都是对因果性的追求。
在现代西医的早期,认识几乎都来源于相关性,种牛痘能预防天花,奎宁能治疗疟疾,福尔马林能消毒,阿司匹林的疗效,这些都是相关性认识,但这不是稳定态,要求替之以因果性。生命科学不断深入,到一定程度,就变成对分子之间关系的探索,或搞懂分子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是化学反应,更可归结到物理现象,因而可做到因果性。
很多生理和病理现象还无法认识,很多结论只能由统计得出,这是相关性,比如,论证饮食和癌症的关系,分析疾病表现和地域的关系,循证医学也有很多相关性的成分。这只是医学欠发达阶段的无奈之举,骨子里,西医有对因果性的渴望。并非西医一定追求机理,基于高尚的情怀而追求因果性,而是出于实用的考量。人们发现相关性并不保险,西药有效,能显著改变疾病进程,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强烈的作用要求严格的安全考量,所以努力做到因果性,各期药物试验有浓浓的相关性,近几十年来,监管力量在加大,但毒副作用还是层出不穷,逼着人们搞懂因果性,尽量抛弃相关性,以最大限度地缩减麻烦。
药物是医学的核心,从药物出发,会向上游提出要求,督促检测工具观察到相应变化,要求医学研究搞懂机理,要求医学认识逻辑地展开。这个主流下,相关性愈发成为辅助手段,临床试验被作为手段,验证药物成功与否的手段,医生对身体的观察也是药物发生作用的手段。
随着互联实践的展开,相关性能体现更多优势,但很抱歉,西药代表的处置方法是强制性的力量,阻止了医学的改进。
相关性更可取
因果性要求对生命的深刻理解,难度很大。要追求因果性,就得从原子分子层面解决问题,就遭遇了生命复杂系统,工作很难展开,下层的因果性知识需要在整体场景展现出来,在诸元的影响下,真正的因果性被污染了。相关性思路更可取,只要有人探索获得了解决方法,其他人模仿就好,整个过程都不涉及机理。
身体是盲目进化而来的,最初的生命老祖先并不能预知今后,进化链条上的每种生物也都不能预见今后的变化而事先做好准备,它们没有逻辑,更不懂科学,冒失地前进着,一次次灭绝中,我们的祖先都幸运地躲过了灾难。身体就是“凑活”的产物,比如尿道和生殖道的复用,喉管和气管的交叉,各种各样的牵涉痛。
我们毫不否认生命的科学性,坚信任何生命现象都能基于物质基础找到解释,发现因果关系,但这是未来的远景,在当下,因果性只能局部体现,在整体生命层面尚无能为力。这种考量下,用相关性这种“世俗的”方法对待身体,是“门当户对”的。
人类有某种相似内质,这是相关性的理论基础。这种思路相对安全,生命是缓慢变化的,前人表现的现象,在后人身上也会相似地表达。生命是“平滑的”,没有现象上的断崖,癌症在看似突然发生,那只是有限能力下的观察,它一定是有原因的。相关性获得的结论稳定、可控、可预测,掌握足够多数据,就可消除各种随机性。
为了做到因果性,人们会奋不顾身地投入,追求分解,基于实验室展开。这些是深刻的,深刻性会牺牲泛在性,适用范围有限,无法引入民众,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要应对那些和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难题,和健康长寿等意图,很可能要换方法,依靠相关性,做微小的改进、自由的尝试、广泛的探索,以发现隐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