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读红楼
朋友老范竟然开始读《红楼梦》了!到她家串门时,她饶有兴致地和我交流心得,这让我吃惊不小。
这样的情景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老范和她老公是标准的理科生,人文类素养相对缺乏。直到现在工作二十余年,每当写总结还是大伤脑筋。家里的藏书也仅限于教科书、工具书和流行杂志。我以前曾多次向她介绍《红楼梦》的好处,她都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帮公子小姐,成天吃喝玩乐,有什么好看的?
自从孩子上高中后,为了打发晚上漫长的时间,老范拿起《红楼梦》随手翻翻,也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什么原因,这次竟然看进去了,还看出了一些滋味。虽说比许多人晚了些,但毕竟开始了,连我这个损友都为老范感到欣慰。
其实像老范这样的阅读经历并不特殊。开卷有益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每个人的天赋禀性不同,在读书这件事上却并不能一致,而且往往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书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有爱读书的父亲,所以阅读开始比较早。但即便如此,在上小学父亲向我推荐《红楼梦》时,我还是懵懵懂懂。父亲翻开书页指着一段对我说:“这本书很好,你看除了前边有点古文不太好懂,后边的都是白话,一看就明白,你读读看。”我翻了几页,一片茫然,不知所云,于是放到了一边。
几年后到了初中时,语文老师在课上的朗读解析,一下子引起了我对《红楼梦》的兴趣。在中考前夕,不顾学习紧张,一口气读完。直到现在,这本书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而随着年龄的变化,也总有不同的感悟收获。
迟来的好书还有《围城》。第一次读时,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愚钝,并未看到什么好处,倒觉得满篇的俏皮话有些莫名其妙。几年后,同名电视剧播放,燃起我重读的热情。这时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对小说的讽刺意义有了肤浅的体会,俯拾皆是的钱氏幽默让我乐不可支,终于疯狂地喜欢上这本书。
年轻时一度对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着迷,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罗曼.罗兰,敬仰他们的笔触,能描绘出一个跌宕起伏的大时代。那时的自己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向往恢宏的气势、惊心动魄的情节。随着年岁增长,心境趋于理性、平和,阅读也越来越回归本土,回归传统,尤其是古代文言作品。相比于外国文学,更喜欢这种没有任何文化隔膜、可意会不能言传之美。
有人说,六岁读红楼不算早,六十读红楼也不算晚。什么时间,读什么样的书,真的没有一定之规。只要灵魂拥有向上、向美的热情和欲望,总会有好书在某时某地等着自己,给自己开启一扇美之门。就在老范读红楼不久,她一向不喜欢文科的儿子,不知是否受了影响,竟然也买来了唐诗宋词等等,开始大补人文知识。谁能说这不值得可喜可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