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斤石头
1
最近大学舍友菲菲在微信群了码出一小段字:姐妹们,我想你们,但是不想出门,聚会就免了,就在群里叙叙旧吧!随后发了一个注名为“友谊长存”的红包。几秒钟后,红包一抢而空。原来,大家手机都握着手机,一个个的手速那都是飞快的,大家平时都是“潜水”,没人主动说话。紧接着就是一大堆的感谢表情。谈话才慢慢开始,没多久,一个个都要去吃饭,热闹的群瞬间又陷入长时间死一般的寂静,等待着下一个红包的沉入,才能激起片片水花。
没红包,不出水已经成为90后聊天的一种套路。出门聚会似乎也成了90后摒弃的交往方式。
90后的我们,确实想不出在假期里让自己出门的动力。
小时候的出门,大多是跟随着父母。读书时期,放假了,几个同学相约,出门逛逛街、吃个AA制的聚餐,看场口碑电影。大学刚毕业那段时间,还是热衷于各类聚会,向好友报告自己的工作情况,畅想着对未来的规划。
如今,工作了,出门为了上班,放假了,只想卸下身上的盔甲、面具,宅在家里好好享受岁月静好的时光。当初最鄙视的家,现在居然成了休憩的避难所。,80后大潮已经逐渐退居幕后,如今的90后已经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工作的场合中,总是他们来回穿梭的身影。
只怪生活是个老巫婆,净相出各种毒招来折磨年轻人。
2
无忧的日子已经逝去,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得小心活着。
放假了,想找个几个朋友出来聚聚,结果遭拒,好友们如是说:
一位91年的婚庆策划说,一出门就要花掉好几百,如今还是单身狗,父母年龄也大了,没有退休金,自己在家一天,就能省一笔。这种90后单身焦虑男士估计普遍存有这种想法,工作、父辈催婚双重压力,这无疑是他们秃头的导火线。他也是看直播的忠实粉丝,通过虚拟的网络来满足内心的需求。他说,最近父母也在帮他物色各种好女孩,愿意听从父母安排,反正自己也没有什么好的打算,出门了,只怕花了冤枉钱。金钱观比较保守的人选择此举,的确不错。
94年的语文教师则是另一种生活态度,他忙于在家里学习,在网上购买了一大堆的线上课程,忙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令世人羡慕的两大长假也没有停止她往前跑的速度,平时上班忙于周旋在孩子和家长之间,没有自己的空间,如今是个大好机会,家里是最清净的地方,去旅游什么的,换来一身累,没有打算出门,她准备在5年内成为优秀教师。
一位在创业中的朋友更是各种的脱不开身:你下班,他加班:你放假,他加班,你睡觉,他还在加班。总有一群创业的先行者热衷于工作,没有空去应付这些友情。
几个96年的好友则热衷于健身、素食等生活,逐渐进入一种佛系生活。
慢慢地,我们已经习惯不出门。
现在忙,有空微聊。
3
本来已经以为我们已经够丧的了,在不愿出门的事情上,其实我们只是一群蚍蜉。
不出门的高境界,是日本的蛰居族。
他们不出门,不工作,不社交,每一天都在逼仄昏暗的公寓里荒度,如同在地下蛰伏的蝉。他们拒绝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上学或工作,没有任何亲密的社会关系,“失踪”时间超过6个月。
更可怕的是,在日本,这样的青年可以达到100万,占总人口的1%。
细细想来,造成这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压力下的结果。心理脆弱的那部分人因为承受不了生活的各种打击,于是便选择逃避。
我突然想到自己的工作经历。大学毕业之初,我在一家电商公司上班,3000元一个月的文案策划,工作量不大,工作起初还是动力十足。半年后的一次家庭聚会,了解到身边亲戚的儿女都在事业单位做着体面的工作,问到我的时候,父母不大好意思,觉得堂堂一个大学本科的毕业生,竟然蜗居在一间名不见经传的电商公司,没有什么前途。便不给好脸色,埋怨道:之前叫你报考师范专业你不听,你现在就真的打算在那个小公司做一辈子吗?于是公开表明:辞掉工作,去考教师资格证,然后考小学老师。那段时间,我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我真的比别人差,情绪十分低落,于是辞掉工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月不出门,终于体会到心力交瘁的滋味。通过自己内心调节,才说服自己,重新振作,做好计划。幸运的是,我在一年后成功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感谢自己内心的强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自愈的能力。
4
社会最爱折磨年轻人,年轻人就要多吃苦。
每次看到这样的话,我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觉得没错,一方面,很想反问一句,这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规律吗?凭什么总是把重担抛给90后的年轻人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时期的聚会已经变为视频聚会?从什么时候开始,90后已经不爱出门了?还不如在群了发个红包,天下同乐来得实际,一场欢呼之后,重归静好,继续着各自的生活轨迹。
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里偶尔会浮现这样的场面:初恋的男友,好友之间聚会的场景,KTV鬼吼鬼叫的宣泄......
原来,当初的各种美好只是为了留给以后慢慢回忆。
7.31
90后,放假了,不出门,并不是我们不爱朋友,并不是我们冷淡,只是我们想留给更多自己的空间。
等我们宅够了,足够安静了,我们也会出门去寻找春天,寻找朋友。
我们在跑,跑向更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