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图书馆草草还了鲁迅先生的书《呐喊》、《彷徨》的合集,可能是未有那么多的处事经历和对其时代背景的了解,读起来如囫囵吞枣,不得其解。后在书架上随意选了一本小说,本不知道作家海岩,可翻了前面的总序,总觉得十分有趣,既是一个作家、编剧,也是一个企业高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让我忍不住去了解他的文字。更令我吃惊的是,他的代表作品竟然有好几部是已被改变成影视作品的,我又暗地里为他竖起拇指。
花了六个多小时看完了这本小说,《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会有觉得突兀和进展过快的情节,可总觉得那样的故事已经足够动人,生活,爱情,钱,道义......置身事外,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我们可以装作不相干的样子,纵使主角狂喜或者沉痛地悲伤,都可以没有内心波澜地看下去,好几次在情节陡然反转的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是自己,自己会怎么办?结论是无果,在我涉世未深的二十岁出头的年岁,所有的经验教训于我而言都太过沉重,使我背负不了。看小说,看小说里的男男女女和世间人情冷暖会让我在揪心时又陡然喘一口气,拍拍自己的胸脯告诉自己,不过是他人的人生,还是虚拟的人生,不必在意。窃以为这样的读书的体会纵然让我们做不到对万物洞悉,也好过糊里糊涂的。说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在看完这本小说,竟然记下了这样两点:1、开股票账户,长期定投,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利润再脱手,拿这笔钱畅意人生(男主人公的父亲做暗庄给我的“启示”);2、挣了钱一定要给自己买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女主生病给与我的所谓的“启示”)这样看来,读完这本小说,我也并非一无所得。
有时候看小说、看散文、读历史不过是想为自己本来单调得有些寡淡的人生一些小小的添加剂,辛辣也好、甜蜜也罢,总好过索然无味。带着人性里天然的窥探欲,试图尝遍我还未尝过的滋味,其中不免有年轻的天真的想法,可也带着些偏执地热烈。
好多时候,不是读书,只是些别的什么的兴趣爱好,总是痴痴地羡慕,在拙笨的思想里下定决心总有一天也要成为这样厉害的人,可也只有自己知道,这种决心且不说能不能实现,怕是因为从未真心喜欢,而只是被它种种附加条件迷惑,(可以炫耀卖弄、觉得自己因为如此而撒上光辉),断不会长久。蔡康永说过,要读过好多好多书,不管是不是别人推荐的,只有自己读过才知道什么是好书,什么是不好的。
我虽然表面上是乐于分享,可到这种时刻却只想把读过的东西慢慢咀嚼,和自己分享,才觉得兴致盎然。我乐于去发掘那一点,一点点的隐秘的快乐。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力量,可也被科学的逻辑迷得七荤八素,有时甚至执着于天马行空的想象。我想要去体验三毛那样离群索居的浪漫,也想去过那样纸醉金迷的纵意人生,在我在内心隐秘的角落,总愿意去相信看上去平凡的自己其实并不平凡,哪怕没有很多的时间去体会不平凡,可总觉得小小的机会会萌芽生长,我有一天也会变成一个让人有些艳羡的人,这样我才能有机会去选择啊,才会有机会跟我想要去交流沟通的人去交往而不用低着头啊。想到这里,内心会有片刻的欢欣,可也会暗骂自己太贪心,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神赋予的天赋,只知道小心翼翼地守住琐屑的幸福。
我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在小说里掘到了无限大的可能性,有时会觉得,写小说更好,那么多的悲欢,落寞或是得意都由你来主宰,可有时又觉得这样未免残忍。看好多的小说,会有主人公和配角们,总无端为那些笔墨渲染不多的人感到了些许失意,有时甚至摩拳擦掌为他们生出一个更加美妙的故事来,可这愤愤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啊,生出的故事里终有人要承担背景的不知名的角色,一笔可以被带过所有悲欢的角色,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有点儿喜欢张爱玲,可能不在她的文字,而在她能够“狂妄”地说出“天才梦”,口出“出名要趁早”的诳语,内心有些悲切地希望自己也是一个隐世的天才,可这梦过了,才发现自己未必交了这好运,还是脚踏实地得好啊。这么年轻的我们该读小说,也该入世,理想浪漫要有,现实也要考虑,这余生慢慢几十年才不会过得寡如水吧!(20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