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7日 中原焦点团队 讲师13期 庞爱国 第966天分享 本周第4次约练 总约练第643次 咨497、观109、来3、朋5、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
我们发现,那些经历了复杂性创伤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上大概会表现出以下几种问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在经历了创伤之后,这个人特别渴望找到一种可以依赖、可以提供情感保护的亲密关系,但同时又害怕被抛弃。
第二种模式是,这个人会重复他的创伤经历,所以他更容易被伤害。你会注意到,在他过往的经历中,他一直都在寻找“刀子”。我们在之前提到过,有的女性之所以总是遇到花心、品行不端或者有暴力倾向的男性,就是因为后者可能跟她生活中某个重要的男性有着相似之处。这种模式会导致虐待关系不断重复。
第三种模式是,这个人在跟他人相处时的态度会发生特别大的转变。一方面,由于创伤,他对关系有一种强烈的依赖和需要,因此他会特别努力地想要获取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但是一旦获得这样的关系,他就会产生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开始退却。因为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他就会感到极其恐惧,因为他经历过被最亲密的人抛弃的体验,所以他在人际交往中会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拼命地摇摆。
第四种模式是,这个人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端的控制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的控制欲特别强,但实际上控制欲越强的人,背后的无助感就越强;越是渴望权力、热切参与权力斗争的人,越可能是曾经被控制、被羞辱、被伤害的人。所以对他们来说,避免被控制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控制别人,只有牢牢地控制别人才能让自己感到安全。所以这种对控制感的过度需要,实际上也反映了创伤经历的影响。
第五种模式是所谓的内化的攻击模式,即对攻击者认同。然后被虐待者就成了虐待者,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虐待不断发生。我之前讲到过,那些会打骂、虐待自己孩子的人,基本上都有过被自己父母虐待的经历。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被虐待的儿童在成人之后,也会去虐待自己的孩子,而且他们要么否认自己被父母虐待,要么认为父母虐待自己是应该的;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继续被生活中的他人虐待,比如说被自己的丈夫虐待;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正常的行为模式。
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他是因网络成瘾前来求助的。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是一家人一起来的,由于当时咨询室的门是关着的,因此他们不知道我在里面,我就听到了他们在外面的谈话。他们仅仅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10分钟,这个母亲就不断地抱怨所有人,抱怨儿子,抱怨丈夫,斥责他们没有安排好时间,等等,请注意,他们不是迟到而是早到了。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听到其他任何声音,没有任何的反击和辩驳,也就是说,这个母亲非常强势地控制和压迫她的丈夫和儿子。
在咨询开始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之所以会网络成瘾,之所以跑到网吧彻夜不眠地打游戏,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他不爱学习,而是因为一回到家,他就会被母亲不断地唠叨,这让他很崩溃。他只有逃开那个家,逃开母亲的控制才能稍微舒服一些。我还了解到一个情况,就是他的外婆也是一个特别强势、控制欲特别强的人,而且他母亲也在跟他现在相似的年纪,也就是十八九岁的时候离家出走过,起因也是为了反抗母亲也就是他外婆的控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行为模式基本上是在两代人身上一模一样地出现了。
当我了解了这两点后,我把他母亲也叫过来一起讨论这件事,没想到他母亲告诉我:“我觉得我母亲当时做的都是对的,如果没有她当时对我的控制或影响,我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所以我们会发现,就是她对自己的攻击者——她母亲居然是认同的。对于她母亲的控制,她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反抗、离家出走转变成了最后的认同。而且她把同样的模式也转移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最后一种问题关系模式叫作隔离,指的是受虐待的儿童会倾向于和同伴保持距离,即会出现社交退缩。因为他要隔离自己的羞耻感,要保守这个被虐待和被伤害的秘密,他们可能会幻想出一个理想化的他人、一个理想化的情景来让自己感到温暖,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你的生活中没有温暖,而你又不信任他人时,你只有通过想象来给自己创造温暖。
总之,复杂性创伤是导致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哪种人格障碍,边缘型、自恋型、表演型还是反社会型,都是个体在早期应对问题环境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对攻击者认同能够提高个体的生存几率。然后由于受过伤害,个体一方面渴望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对其感到恐惧,所以会提前离开这样的关系。作为咨询师,要透过这些症状去看到背后的根源和心理机制,使来访者的问题关系模式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