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第四章 建立关系
核心观点
由于新生儿没办法自我保护、独立生存。为了吸引成人的关注、保持他们对新生儿的兴趣,维持新生儿的生存和满足安全感的需求,新生儿和成人逐渐建立起依恋关系。它有四个发展阶段:前依恋、形成中的依恋、明确的依恋和目标矫正的依恋。简单地说,在第一阶段,新生儿倾向于注意特定的人并通过哭和笑,与成人建立关系。第二阶段,孩子逐渐学会了轮换的社交规则。第三阶段,和最亲近的人确定关系,出现“陌生人焦虑”。第四个阶段,同理心开始出现,初步懂得协调自己和对方的需要。
依恋类型分为四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乱性。这主要体现在孩子对妈妈在身边、离开等不同情景的反应。
让我意外的是
一直以来,依恋关系都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必背”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鲁道夫认为,由于对依恋关系的研究,样本量少,其代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再者,依恋关系对 孩子长期发展的影响,也值得打一个问号。
尤其让我意外的是,其中提到的关于收养孩子的依恋关系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关系的发展没有所谓的“关键期”,错过了也有机会进行补偿。而受到不良抚养孩子,大部分属于混乱型依恋关系。但也有大约15%能呈现出正常的发展模式。
一个新知——内部工作模型
这是一种内部心理结构。孩子将每一段关系和每一个依恋对象的相关特征,用表征的方式建立内部心理结构。简单地说,这来自于孩子的过去,影响着他的未来。我们就是在这个结构的指引下,在社会交往中预测和分析他人情绪和行为,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型是有代际延续性的。因为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型会影响她和孩子之间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