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平淡无奇的一天,晚上十一点下班,回到出租屋里,先跟着手机APP做了十几分钟的腰腹训练,洗一个温水澡,然后把洗好的衣服拿出去晾。做完一切杂活,坐在电脑前,面对着空白Word文档发呆,突然想到了什么,把正充电的手机拿过来,搜索了蔡志忠在一席栏目的演讲,开始听起来……
思绪回到两年前的一天,广州珠江边,在散步的我听到蔡志忠这个演讲,非常震撼。他说他身上最厉害的部位是屁股,他可以连续几十个小时坐在椅子上画画,他已经多年没有吃过早餐,对吃的要求也不高,可以靠一个馒头撑过一天,吃粥配两块腐乳对他说已经是非常丰盛的一餐了,更让人无法相信的是他一生没得过病。
当时我一边听着蔡志忠的演讲,一边扶着自己惊讶到快要掉下来的下巴,这根本就是违反常理的事情,一个人怎么可以靠那么一点营养就能维持画画这么费脑力的事情,而且还没生过病,简直是灵异事件,难道这是天才身体构造跟我们普通人的差异吗?
我猜测,蔡志忠之所以能那么厉害,应该是他做事情非常专注,心无杂念,就像那些在山洞里面壁打坐的高僧一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内心的能量非常集中,损耗很低,所以效能非常高。
天才跟普通人的差别就是,普通人对自身能量的利用率可能只有10%,而天才能充分利用自身能量,趋近于100%。
蔡志忠让我佩服的另一点是他三岁就找人生的志向——画画,然后一生都在朝着这个目标趋近。而我每次想到人生的志向,就只能回忆起初中毕业时在同学录梦想那一栏写的三个词语:探险家,科学家,作家。前两个志向过于浪漫主义,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这两颗种子很快就腐烂了,只有第三志愿还明显比较现实,但这第三颗种子却在土壤里蛰伏休眠了很多年。
写作这门手艺是需要天赋的,如果要我搜寻记忆中证明自己有天赋的证据,可能就只有高中时期有两次作文写得比较好,被语文老师叫到讲台上念的经历,还有高考时语文成绩很高(我猜测是作文分数高导致的)其他发表在QQ空间的日志,也只是青春期多愁善感的伤痕文学,无病呻吟。跟那些少年时代就写作文获奖的作家是没法相比的。
大学时爱上了四处旅行,码下的文字大部分是关于自己旅行的游记,主要内容还是旅途中拍下的照片,文字退居到照片说明的地位,成为图片的一个补充。那时候我把更多的精力拿去学习摄影,更喜欢用照片来表达自己旅行时的见闻,简单而又直接,而且更容易赢得同学们的赞赏。
因为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心结没解开,大学时期还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很多关于人生哲学的书,想在这些书中找到关于自己人生的答案,想找到人生那个终极意义,但结果是自己越陷越深,最后连学业都没完成,大三选择了退学,之后就开始了漂泊动荡的三年。那三年估计是是我一生中的至暗时刻。因为跟主题无关,所以这里不展开叙述。
北宋文豪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谪,一直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对对待人生坎坷,终于在岭南说:此心安处即是吾乡。退学三年后的我,终于过怕了漂泊的生活,选择了厦门作为我的最终流放地。
以前经常换工作,有时会一个多月没工作,经济上很拮据,有时还要靠跟妹妹借钱周转。现在工作稳定下来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租的房子比以前宽敞,吃的比以前好,有闲钱买书看,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表面上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人比作一个钟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又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在两端之间摆动。如果我之前那动荡的三年是处于痛苦的那一端,现在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的日子就是处于无聊的这一端。
生活太动荡了不行,这会让人非常焦虑,太安稳了也不行,这会让人失去活力,失去那种求生的欲望,变得死气沉沉。生活再一次把“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推到我面前。
我知道人生本来就没意义,但如果这样想的话,人生未免也太绝望了,人总得做点什么,来给人生赋予意义。于是,我开始梳理自己的能力技能,发现我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很多其他职业的道路都被我堵死了,好像就只能写作这条出路了,然后又马上感慨自己浑浑噩噩过了那么久,就是没法一门深入,专心练习写作。也许我不敢开始写作,是因为害怕自己失败吧,害怕自己写的东西没人会看,只是自己孤芳自赏。因为害怕结果,所以就不敢全力付出,这就是我性格中致命的缺陷吧。
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简书的文章,能感觉到如今想靠写作谋生是非常困难的,毕竟这是一个内容生产指数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文章生产出来,而能够变成爆款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文章都只是网络上的信息垃圾,占用着这个星球上某个服务器硬盘里的一小段磁道,可能永远不会再被读取。如果我写作,可能会制造更多的垃圾,给这个世界添堵。但如果我不先我制造出一些垃圾作品,我就永远不会走不出第一步,可能到了中年还是一个字都没写的空想家。
成为一个作家的前期付出是巨大的,我不仅要搭上我的金钱买书学习,还要搭上我的时间练习,而这份工作可能是个赔本生意,付出远远大于收获。但我扪心自问,我是为了利益而写作吗?我的初心只是通过写作来表达我对人生的见解,能够把我的思想传承给别人,就像人们传宗接代一样,他们传递的是生物基因,我传递的是文化基因。
靠写作养活自己很难,特别是那些为自己而写作的人,大部分人没有巨额家产可以继承,所以有时候需要另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来维持自己的写作。但切记,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写作才是自己的主业,即使它收入不高,但却是更能让你在这世上留下生存痕迹的方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