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曾经问过一个生活教练的朋友,你是怎么开始做精力管理的呢?
朋友的回答说:“遇见是一种缘分。”
2010年的时候,最早接触的是知识管理。那么就上帝给自己开了一扇窗,远程在某个领域成长为专家是可以按照这样的路径。
随后就又开了一扇窗,那就是接触到了时间管理,对知识管理的专家规划路径是有了一个约定的维度——时间。知识的价值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最大化,成为专家除了考虑专业知识,还有成为专家路上的时间。
最后接触到的才是精力管理。那会儿的概念很模糊。让自己顿悟是在一次健身回家的路上想通的。我有成为专家的知识管理架构,同样也能做好时间管理,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我没有精力去完整制定的目标计划,比如说我躺在床上因为生病。再或者心情不好,动力不足,容易疲劳等,这种情景下,效果是会大打折扣。
所以最好的成长模式是: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自我成长。那么作为铁三角之一精力管理,怎样才能有个好的精力呢?需要准守下面四个原则。
原则一:全情投入当下
在早先写的文章中,对精力管理的四个要素: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当中体能的来源之一饮食做了简短的分析。
所谓的全情投入当下更多指的是全面、积极调动精力管理的四个要素。所以评判是否全情投入需要从这四个维度一一赋值。因为人的体能有高低、情感有正负。全情投入的直觉感官是:精力充沛、自信、乐于挑战、快乐以及联动。
对照这个图,自测自己平时都处于这四个象限的哪个一象限居多。
原则二:更新精力平衡消耗
精力的消耗有消耗过度和消耗不足,对比精力的补充更新也会存在过多和补充不足。因为使用过度和不足都会削弱精力,消耗过度最明显的例子是体现在长时间的加班而没有休息补充能量。精力补充过多,最简单的一个常识那睡眠来说,每天晚上8九点睡,早上十一二点起,这样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精力补充过度。
关于精力,现在多数人关心的是如何高效的使用,没有考虑过如何补充。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想用的时候就有了。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我们的精力储备被逐步消耗。
一个简单的例子,你闲在通宵后精力恢复时间和读大学的时候精力恢复时间相同吗?身边朋友最常感叹的一句话叫做:身体被掏空了,体力跟不上。大学同寝室的同学当年可是年纪的足球主力,现在稍微陪小孩做个运动,就累的不行,上个三层的楼梯,都喘的厉害。不出各位的意外,体重从毕业到现在重了20斤。
或许大家都会说,工作后压力大、事情多,没时间进行精力的补充,比如说按时吃早餐、健身锻炼。同样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花时间进行精力修复是一种虚弱的表现。
如果长此以往,消耗的精力超过恢复的总量,或是恢复的精力超过消耗的总量,我们最终会崩溃、对生活、工作失去热情。
所以如果要保持精力,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节奏的消耗和更新精力。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可以从采用“番茄工作法”,这个小小的工具,就是让我们间隔性的工作+休息。
原则三:突破自我惯常极限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舒适区,每个人都喊着要跨出舒适区,然后一旦跨出就立马觉得压力山大。所以对于压力,多数人都市委敌人,事实并非如此。对此,大家可以参考关于抗压力的系列文章。
压力是成长的关键,只要这个压力不让我们自己崩溃。就像肌肉训练一样,为了增肌,我们需要先对肌肉纤维进行破坏,然后给予时间让肌肉进行修复,当中可以补充蛋白质。这样在下次更大力量训练的时候,可以应对较高的刺激。
那么对于精力管理的其他三个要素:情感、思维以及意志,同样适合采取和增强体能类似的方法。
然而,多数人在训练肌肉时,刚刚体验到不适就退缩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系统的训练自己。就像尼采说过的“打不倒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
原则四:培养精力仪式习惯
相比前面三个原则,培养精力仪式习惯是较为具体,也是最难的。因为变革是艰难的,我们都是习惯的产物,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已经养成了好的、不好的宗宗习惯。那么当我们自己有意识的做出改变常常无法坚持下去,因为坚持现状对我们更加的有吸引力。
仪式习惯指的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和毅力、自律把我们推向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仪式习惯自动把我们引向特定的轨道。比如刷牙,我们不需要每天提醒自己去做,刷牙这件事情已经因自身的健康观念而自发的产生行为。这是一种自动模式,而不需要刻意的努力和练习。
总结
这四个原则,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们对自己过往的精力管理有一个初浅显的认识。精力管理是一个系列:更多的方法和工具将一点一点为大家剖析。
相关系列文章:
我是木子求 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文字若让你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行,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