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见到夫妻关系不好的,会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试图以此来要挟与伤害对方,其实这些孩子真的是很可怜的,有的眼泪直出,痛苦得哇哇大叫,他认为爸爸妈妈不要他了,是不是他做错了什么?
其实,和他是无关的,但是他心理层面会觉得是因为他,造成父母关系的不好,我就见过一个小孩因此而抑郁,从此再也不和人家交流说话,有人说他得了“自闭症”,当然了这种病症在城市我真见到好几例,也不能说仅仅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造成的。
但有些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父母不管孩子也不关心孩子,只忙自己的事也没有和孩子之间充分的进行情感交流,也有些是长期交给保姆来照料,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与感受,造成了孩子的“孤僻感”。因为孩子是天真的,敏感的,而且是很善于观察环境的,大人们的任何一点情绪变化,他都可以捕捉到,并加以联想,投射到心理层面,有时一件小事就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来说,要不断的不厌其烦的进行关爱关注与随时观察、沟通、引导、疏导、解惑与排解不良的“成长的烦恼”。
这个孩子他流泪了,当时我看到这种情况,虽不是我的孩子,却也感同深受,感觉到内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他的爸妈说,“要我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我唯一的要求就是爸妈不要离婚,不要分开”。后来我看到大人也很感动,但也眼泪汪汪,也没办法,这就造成了特殊情况下的“孤儿”的这样一种情况,很显然这个孩子他受到了伤害,而且可能是伴随一生的阴影。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我看到一个案例可以简单的解释一下。其实就是源于这个男主人,他觉得他妻子邋遢,不修边幅,然后尤其是从来不知道关心人,除了打麻将之外,什么也不干,也拒绝去学习一些新知识,去提高自己的品味。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就是说女主人公,她其实忘记了婚姻生活,依然需要你一段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超越,你不能说我嫁人了,我有个家了,我有孩子了,我人生的任务就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甚至是可以骄傲的炫耀自己是贤妻良母了,于是一切的一切就到此打住了,反正日子也就这么单调的过下去就行了。但是,我要说,这种想法真是一种愚蠢,因为是人都有追求,没有人喜欢永远一成不变,人必须不断的超越自己,必须给自己给爱人不断的惊喜,不断地以自己的更真更善更美的魅力,来深深的吸引对方,改变对方,彼此创造。否则,天天面对一个死寂沉静枯燥的场面,确实有些“审美疲劳”,早晚一天还是会暴发情感危机。
如果说,爱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卿卿我我,那这种爱情就缺乏一种厚重感,也会缺乏一种内涵,或者说缺乏一种更博爱的东西作为一种支撑。也可以把这句话把它理解成,一种两性之间的爱要和博爱的一种关系要处理好,因为两个人的世界是狭小的,两个人的世界,有时候又会让你感觉到是很沉闷的。鲁迅的《伤逝》的主人公,其实有时也是不懂得道理,再加上缺乏更新创造创新的东西,那当然爱会走向死亡。
如何让爱永远是优美,和可持续发展的?
这一点,我们还要把目光遥远,不能让个人的爱只剩下在个人领域,我们还要注重对“博爱”的追求。因为男女之间的恋人,在爱情中往往并不能正确的处理恋人之间,以及与爱朋友、爱亲人的关系,我们还应该从狭小的自我空间之小家走出来,走到更为博大的天地中,去爱江山,爱祖国、爱人类等更为博大的爱之关系。
爱还需要用博爱的东西来滋润我们的心灵。因为人心很需要一种博爱的胸怀。那么有了博爱,我们就会有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我们也就会有大度,我们不会小鸡肚肠,我们会有无私境界,我们不会总是只想索取从来而不知道奉献,只讲权利从来不知道义务。也不会只讲自己的目的,而从来不愿意充当别人目的的手段,从而彼此的成就自己。
那么,这样的爱怎么培植,你比如我们所说的博爱,甚至包括对大自然的称赞,我们古人说,厚德载物,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说,我们人应该天地那样的博爱,万物都乘载它,这是一种宽厚的德性。
我们现在很多人之所以遭遇爱情的挫折,甚至遭遇爱情当中的悲剧,我觉得就是他的爱很自私,他除了爱自己,他其实并不爱别人。这样一种爱,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了。
爱情里面有很崇高的东西,它甚至需要我们有自我牺牲的胸怀,而这种胸怀不是说我天生就有的,是我通过人生的历练培养出来。比如说在爱大自然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的那种天地无私。你通过爱自己的父母,学习到爱亲人友人,甚至是爱一个素不相识的,但是需要你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培养你的那份很宽广的德性。
于是,爱情就可以从一些人眼里的两人之间的卿卿我我、两情偎依的个人小天地里,转移到更为广大的时空里,而如果只把爱理解为个人的狭小空间里,这样的理解就使得“爱”相当的自私与自我,而变得有些偏执与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