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2.不过,与孝道形成的悖论是,一旦孩子得到的爱足够了,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自我,他就不会去顺着父母的意思了。顺父母意的最佳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的价值感都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
相反,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假如一心希望孩子孝顺,最好是做一面冷漠乃至残酷的魔镜。
3.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开始就会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4.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5.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6.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
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7.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8.婆媳关系这个难题可能由我们文化的特点所致。在我们的文化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既不及新家庭的亲子关系,也不及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关系。这就导致,妈妈会被社会和文化鼓励与儿子建立亲密关系,至于忽略丈夫,仿佛是天经地义。这样一来,儿子就先是不能与父亲很好地认同,最后又难以和妻子建立好的关系。
9.海灵格强调说:“只有当男孩受到父亲的影响,女孩受到母亲的影响时,这种均衡的关系才可能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注意到:受父亲影响的儿子,比起单纯眷恋母亲的儿子来说,会更加尊重、疼爱母亲。同样道理,当一个女儿抛开她对父亲的眷恋,回到母亲身边时,她并没有失去父亲,她的父亲也没有失去她,反而她会更尊重父亲,更爱父亲。”
10.男孩归父亲,女孩归母亲,这是3~6岁时的最佳情境。等孩子长大了,父母还应该让男孩进入男孩的世界,让女孩进入女孩的世界,否则就容易出问题。
11.咨询师荣伟玲断言说:“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感悟:心理学真是博大精深,很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生命初期,比如多跟小婴儿互动他就学的更快安全感更高满足感更强,更能为日后的分离做好准备,很多成年后的婆媳,夫妻,家庭个人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追溯到童年,前面6年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黄金期,对父母的要求挺高的,真希望没有结婚还很年轻的孩子们都读读这本书,好好的思考自己的童年以及发展轨迹,也可以为未来的家庭生活,有宝宝后的生活提前做好准备。更希望已走入家庭的人多学习多反思,为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多多想想,一切从孩子出发,把他当成一个个体,一个独立的生命,尊重并爱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