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这要求干部培养必须坚持基层导向,将基层一线作为锤炼党性、提升能力的主战场,引导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
基层不是“镀金池”,而是淬炼真本领的“大熔炉”。当前部分年轻干部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文件报表中,缺乏对复杂社会矛盾的切身体验。基层锻炼要在田间地头读懂“中国之治”的复杂密码,在家长里短中掌握群众工作的核心方法,在防汛抗旱、征地拆迁、信访调解等“硬骨头”任务中锤炼应急处突能力。这种历练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技能的提升,更是立场的根本性转变。
破除三化困境,让基层锻炼回归本质。当前选派工作仍面临现实挑战。短期化倾向导致部分干部把基层当跳板,驻村三年却连村民名字都叫不全;形式化表现为考核重留痕轻实效,填表格、拍照片代替真抓实干;悬浮化则体现在机关思维与基层实际水土不服,空降干部难以融入地方治理网络。
破解这些困境,需要构建全链条管理机制,一是精准匹配供需清单。建立干部能力雷达图与基层需求数据库的双向对接机制,避免出现学农业的去管工业,搞金融的去抓教育的错配乱象;二是实施“过程革命”。将考核指标从“驻村天数”转向“解决问题数”,用“群众满意度”“项目成活率”等硬指标倒逼真作为;三是打造“成长共同体”。推动老乡镇与新苗子结对帮扶,既传承基层治理智慧,又注入数字化治理等新理念,形成代际融合的创新生态。
在时代答卷上书写“双向奔赴”。加强选派干部到基层锻炼,本质上是将国家治理的人才培养与基层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紧密结合。未来的选派机制,应当成为干部淬火成钢的锻造车间、治理资源下沉的输送管道、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引擎,这既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