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疫情的时候有幸看到《遥望南方的童年》这部电影,电影基调有点苦涩压抑,看的时候哭了几次,感触颇深,那是直击心灵的感动,影片里反映的现实问题很深刻,一直想写点什么。直到乌鲁木齐这次爆发疫情,被封在家里,又想起了这部电影,把它推荐给大家。
本片的主题关乎留守儿童,关乎农村教育,也关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阵痛在农村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部电影,当年的票房几乎为零,鲜为人知,可是评分却高达9.4,显然它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因为它值得。在如今流量快餐的影视氛围下,更凸显它的难能可贵。
影片是2007年上映,由易寒执导,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由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办幼儿园的主线故事,而引发出一系列故事,反映了当下农村空巢老人、外出务工年轻人的现状,重点揭示偏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
影片取景于2004年的江西宜春的农村,全片采用江西当地原汁原味的方言,全部采用当地非专业的村民做演员,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才3岁,场景太过真实,看不到任何表演痕迹, 以至于让人以为这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因为这也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真所谓“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南 方
上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又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下,造就了一些集中资源的“南方城市”,于是资源相对少的农村就掀起了南下的打工潮,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地方言的年轻男女,为了生计,寻求出路都一起涌向了“南方”。
所以“南方”就代表着财富的获得和梦想的追寻。
伯伯,我爸爸在哪?
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
南方在哪?
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
这段台词是电影接近尾声的一段对话,易老师带着砣砣和秀秀站在山顶,用手指向南方,眺望那看不到尽头的“南方”,正是像砣砣和秀秀这样的留守儿童看不见的亲情和爱。
秀秀和坨坨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去深圳打工,为什么只有深圳才能赚钱。
远离家乡的人去了南方,留下了老弱病残,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他们就成了遥望者,孩子们的童年就是在一次次期盼父母归来,渴望父母爱的怀抱中度过,遥望,等候。
先富带动后富,区域发展不平衡,他们背井离乡,留下一个个失落的童年和老无所依的孤苦晚年。
不只是影片里的江西宜春,这几乎是中国大多数农村的现状,更是中国农村的一大痛点,留守儿童的问题,无奈而沉重。
今年李克强总理说道,“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正是如此,他们才会背井离乡讨生活,孩子只能丢给农村的老人,因为他们首要考虑的是生存,养活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
坚守的光明
教育,在生存面前显然没有条件考虑,自然是靠后站的。
在这个江西宜春的小山村,生活目标大体离不开,打工赚钱、娶老婆、生孩子。生的孩子被老人看大,也早早辍学出去打工,女人也要打工养孩子。
易明堂——影片中“发光”的人,明白孩子是未来,只有读书才有希望,有文化才能有机会改变打工留守的现状,否则一代一代都要重复着这样的悲剧。
他要创办幼儿园,“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易老师招收幼儿园的宣传标语,这也是电影开头的镜头,他低调地站在三轮车上在村里转了一圈,也没有拿喇叭吆喝。
“启明星”这是易老师给幼儿园起的名字。
启明星,就是在最黑暗黎明前出现在天空中最亮的星,是黑暗中的光明,作为光明的指引。
这些村里没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照顾关爱的孩子们,他们是特殊的,但是他们也是祖国的下一代花朵,他们也是祖国的希望。
易老师就是这黑暗中的光明,他在试图照亮孩子们心中的那束光,那束光就是希望。
他在自己家里开办乡村幼儿园,一个孩子一个月60块钱,专车接送,还管顿中午饭。
当时就有村民说
“读书有什么好?读书有什么用,人家师范毕业一个月千把块,现在在家办幼儿园骗小孩子钱,人家我姐夫的儿子,初中都没毕业,到深圳打工,三四千块一个月 ”。
从开始招生就有人不看好,一个月60块钱的学费也有很多是欠缴的,没开多久就入不敷出了,易老师却一直坚持着。
易老师却依然很开心,在他内心看到的是孩子们的未来,幼儿园也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快乐。
他带孩子去游玩,到河边摸鱼,那也是整个影片中仅有的配乐最欢乐、画面最美好的一段,山间田野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孩子们该有的童真欢乐。
也只有在这里才真正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眼中的光,这也是易老师带来的光明,他在努力守护着孩子们的童年,坚守着这份光明。
因为,读书才是通往世界最好的路。
真实的残酷
导演通过各种穿插的小故事中的小人物,揭示了农村的生活的现实形态。
教育的困难
由于幼儿园没有钱办理手续,教学设施、安全保障等都达不到标准,乡教育办责令其停办幼儿园。最后,仅开了三个月且一直在亏损边缘挣扎的幼儿园关闭了。
这正是展现了农村教育困难的现状,做教育很难。
孤独的留守
影片里,从始至终没有一个孩子哭闹过,他们都显得那么乖巧懂事,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孤独,镜头下的乖巧更让人感到心酸。
砣砣和秀秀是本片留守儿童的代表人物。
砣砣总是喜欢坐在村里的大樟树下,望着路边,那是他和爸爸妈妈离别的地方,他在遥望、在等候。
孤独的背影,落寞的眼神,都透着他的内心对爱的渴望。
秀秀的妈妈外出打工多年归来,她不愿靠近眼前这个女人,也叫不出妈妈两个字,当妈妈再次外出打工,而泪流满面地亲吻她时,她也依旧一脸茫然,没有叫一声妈妈。
少年的成长
李响,一个梦想成为歌星的16岁少女。
原本打算外出打工当歌星,而后在易老师幼儿园代教课,因为冤枉砣砣感到当老师没那么容易,她最终决定去继续上学,参加幼师考试。
她的成长转变,让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至少未来她不会去南方盲目打工,而早早结婚生孩子。
青壮年的无奈
文才,很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城里带了个外地打工的女孩回来生孩子,没有太高的文化知识,只能继续去往深圳打工挣钱的现状,他的孩子也将延续留守的悲剧。
老年的凄凉
砣砣的奶奶,一个头发花白、驼了背又眼盲的孤寡老人,独自过活,可想而知是多么凄凉。
婚姻的隔离
秀秀和的爸爸妈妈因为长期分隔两地,导致了感情的生疏,婚姻的破裂,秀秀成了留守又单亲的可怜孩子。
我小时候父母离异后,也有过一段留守的经历,但是我比他们幸运,我生活的家乡正是影片里所谓的“南方”,沿海地带,经济发展快速,那时就比中国大多数地方好得多,教育条件水平也很高,亲戚对我也还不错,所以没有吃过什么生活上的苦。
但是从心理上来讲,我更能理解留守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渴望的是父母的爱,渴望父母的陪伴,从而能在心理上依赖父母。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浪潮里,个体就显得渺小微不足道,贫富差距逐渐显现拉大,让我们不禁对农村的现状和未来感到堪忧。
农村发展落后,没有企业,年轻人只能外出寻找出路,没文化的打工,有文化的定居城市。
近些年来,国家社会也对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建设,以及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格外关注,也在尽力建设新农村,希望以后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改善。
但其实我也深知道这种状况短时间内依然无法改变,看看每年的春运,都是一场人口大迁徙。
也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留守儿童,他们一样有天真,有渴望,有梦想。他们没有父母可以依赖,才要早早学会照顾自己,做个懂事的“小大人”,但这也从来不是一件值得被“同情”的事。
他们也有他们的自尊,不要刻意放大所谓阶层给他们带来的差距,不管生活怎样,都不妨碍他们有梦想、有未来。
这或许也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祝福!
写在最后:
有些好电影只能适合真正理解它的人去看,无关评分,只有喜欢。
没有透漏多少影片的剧情,还是希望大家感兴趣的去看看,或许也能唤起你的一部分童年,给你带来点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