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吴老师的课,吴伯凡老师又刷新了我对知行合一的认知。“知行合一”,并非是说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本质应包含两个方面:
“行”本身是“知”的一个同步的结果。
“知”是反复“行”形成的一个固定连接。
正如“练习”的英文practice还有一个意思是“实践”。王阳明的“行”也可以翻译成“实践”——知行合一,认知和行为的合一,就是学和习的合一。所谓“学”是一个建立初步连接的过程,所谓“习”则是把这种偶然连接固化,形成高带宽的专线连接。
你“行”的品质取决于这种连接的带宽是否是专线;而这个“行”是否是高带宽、固定的连接,取决于你反复的“行”。
吴老师在解读知行合一这个王学核心概念的时候说道。知是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所以王阳明不说“求知”——获得知识,而是说“致良知”,“知”是一种状态,你念头一旦发动,就已经是行动了。
以书法家写字为例子,“写好”是一种“行”,知道怎么写好是一种“知”,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它并不是先想好了怎么去写,懂得了怎么去写,再去写,而是在写的一瞬间,“知”和“行”同时发生了——纸上的书法就是书法家心里的书法的一个同步而已。
——记忆效果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短时间内高频次的重复、同步,其实这个也就是含有“学”和“习”同步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说一定要跳进水里学游泳呢?如果你光拿着一本教你学游泳的书,把那些理论学了之后,然后就能直接跳进水里面游起来,那很可能会把你自己给淹死。肯定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学习反馈,让这两者尽量达到一个同步的状态,水平才能不断的提升。
这样的事情,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的遇到,打个比方,你找到一本游戏的攻略跟着去打,但是你不要以为拿着那本攻略就能保你一本万利,具体的实践之中还会有无数个坑来等着你,这样的一些情况还是在考验着你,“知”和“行”是否达到了同步?同步了你就能过关,不同步,你就只能陷入停滞。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去学一些课程,非常非常希望对方能够把每一步怎么操作都非常非常具体的罗列出来,让学习者去无脑跟着操作,其实这个也反映出大家对“知行合一”所需要耗费大量刻意练习的一种变通处理。
知行合一 的主要途径就是刻意练习,但是刻意练习一点也不好玩,不好玩的原因在于,你是因为不熟悉、不熟练、没掌握才去去练习,等你觉得好玩了、舒服了,其实这种练习呢,也就不能带给你多少长进没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