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对心理学产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于未知的自己好奇以及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自己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另外也是对人性的探索。从幼儿园到成年,到底有哪些因素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呢?周围的环境是如何塑造你的呢?关于心理黑洞你了解多少?你的心念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算是心灵成长的基础知识,和我一起探索心密码吧!
关于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就是成为自己。那什么是成为自己?当一个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或者选择时,那么这就是成为自己,做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以生命体验的总和。即你包含了关于你的所有经历及感受。但是,如今有多少人是在做自己?在家里,从小爸妈就开始干预我们的意志,小到选择一件衣服,大到选择工作或者婚姻;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灌输了很多教条,把我们活生生地塑造成了他们眼中的“文明人”,于是我们压抑愤怒,学会理智,成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标准的好学生;在社会上,老板、同事又告诉了你很多“潜规则”,如何与上司相处,如何争取“升职加薪”;慢慢的,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们在乎别人的评价,我们按照别人的意愿生活,我们戴上了“假面具”,学会了“装腔做势”,这些教条让我们失去了推动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攻击性”,这到底是教育的失败。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然而,家长是如何压抑孩子的精神胚胎呢?在家长眼里,孩子往往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画笔的人,他们认为孩子都是无知的,只有大人才拥有辨别和智慧。在孩子很小时,父母就开始“入侵”,他们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兴趣班,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很多他们不需要的东西,还心里默默地为自己的付出感到伟大。其实长大后,我才明白那根本不是爱,只不过是父母把他们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帮忙实现。
所以我建议每一位家长,若你真爱他,不妨听听他的心。在他玩耍的时候陪着他,在他受伤时给予他关爱,给他最大的自由,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爱。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所谓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我们与周围人之间建立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模式的延伸,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孩子6岁前已建立,它也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模式。
因此,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尤为重要,那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需要哪些因素呢?
1.要有爱。罗杰斯认为: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因此父母要对孩子保有充分的耐心,理解他的情绪和需要,并接受他的一切。
2.要有自由。当孩子在自由探索时,要充分给予他自由,否则孩子会感受到吞噬的危险,渴望逃离父母。
3.关系要平衡。关系中,“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平衡很重要,即父母自爱,同时也爱孩子。
4.关系要稳定。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在孩子幼小时,父母与他们不断分分合合,孩子也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甚至出现信任危机。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何为关系?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其实是由他的内在关系模式决定,因此,关系并不是两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关系模式的互动。
举个例子:一个人对自己严格要求,若没有让自己满意,他会惩罚自己,同时他也会对他人要求严格,那么这其实就是把“内在挑剔的父母”投射给别人了。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因此,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自己“内在的父母”或者“内在的小孩”投射给别人。
理解了这个规律以后,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多一只心灵之眼,从关系当中跳出来,从中理解对方,让自己更加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这节讲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预言——自我实现的预言,即我们的心念。
我们通常在生活中会发现这样一类人,有些人骨子里认为自己无论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他们的确易被人接受;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有能力赚很多钱过上他想要的生活,他身上的能量及潜意识真的帮他吸引到钱。
这其实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预言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反之,走向不幸。
所以朋友们,我有一个劝告:所有的不幸并非他人所为,不要抱怨,那里定有你的心念主动参与的结果,多从自己身上找真相。
定律六:答案就在你自己心中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在遭遇个人命运的轮回或者家族命运的轮回,很多人面对命运的轮回开始悲观,其实这些轮回都与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有关。
因此,我们真的想改变命运,就要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改变内在的关系模式。
关于我们的心理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
B(信念)
A(事件)————————C(结果)
看起来,事件A直接导致了结果C,但其实这中间由我们的信念做了大量的加工工作。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人生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必须对B进行深度了解,即“自我觉察”,也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一旦它被自我觉察的光照亮,那些以前控制你的非理性的东西就消失了。
了解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停下来,聆听,而且什么都不做。
以上六个定律,最根本的是其实就是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执着于他人。希望能帮到你,愿你成为自己,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