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是我们小学部加强家长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强力的课程资源,让我们的课程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专业化。上周石头班的家长给二年级所有孩子带来了啦啦操课堂,专业化的教学指导紧凑而高效。一节多课的时间,孩子们竟然几乎学会了一套完整的健身操。
先是分解动作,然后连起来练习,再配上音乐练习。先是节奏缓慢,渐渐加快速度,最后再配上花球练习。伴着我们家长有节奏、有力度的口号和指令,整个课堂充满了积极、活泼的氛围,孩子们在不断的练习中充满了干劲,熟练度和整齐度不断提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这么好的效果。感谢家长们的辛勤付出,给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资源。
从一开始我们跟孩子们一起摸索健身操,大家一起在教室里边学边跳,到后来大课间大家到操场上一起练习,动作越来越整齐、到位。经过数周的练习,小学部全体师生上周在风雨操场举行了健身操比赛,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组。十二个小海螺和我们两个大鲸鱼一起上阵,用亲切自然的微笑、整齐流畅的动作,赢得低年级组第三名。这是我们海螺班二年级的第一个团体奖,是大家齐心协力、努力付出得来的。作为大队委,子琪代表海螺班领取了这一荣誉奖状。
从化石的研究、讲解,到恐龙化石的挖掘,恐龙的起源、发展,我们对于恐龙主题的学习不断深入,去白垩纪地质公园的游学活动更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恐龙的庞大与神奇。按照恐龙的身体构造、食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恐龙分成不同的种类。据科学家研究,中古时代曾存在约数百种恐龙。对于这么多种类,我们没时间一一讲解,所以我们分别从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选了十二种恐龙,十二个海螺从中随机认领,然后以讲解、表演的方式展示自己所代表的恐龙。
十二种恐龙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晨曦的埃雷拉龙、琳洋的南十字龙、欣瑜的板龙属于三叠纪时期。子琪的腕龙、妍柔的异特龙、滢如的梁龙、珈民的马门溪龙属于侏罗纪时期。则成的棘龙、静萱的副栉龙、昱丞的霸王龙、轩烨的三角龙、菁宸的甲龙属于白垩纪时期。在大家的演绎下,每一种恐龙都有各自的特点。
妍柔的异特龙很凶猛、很残忍,因为它们是肉食动物,不仅欺负植食恐龙,而且甚至同类相食,简直就是早期的霸王龙啊!而欣瑜的板龙、子琪的腕龙、滢如的梁龙、珈民的马门溪龙身体虽然庞大,马门溪龙的脖子长度甚至有三层楼那么高,但它们却往往有可能成为异特龙口中的美食。
昱丞的霸王龙是恐龙时代末期的霸主,轩烨的三角龙、菁宸的甲龙是与霸王龙同时期的植食恐龙,霸王龙以三角龙和甲龙为美食,但三角龙和甲龙有着很强的防御力量,甚至能与霸王龙相抗衡,绘本故事《恐龙大陆》带着我们很好地感受了白垩纪时期各种恐龙之间纷繁复杂的战争。
轩烨说,他的三角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恐龙,因为它头上的尖角就像尖锐的长矛,还长着厚厚的头盾和颈盾,有着很强的攻击力和防御力。让轩烨惊叹的是,这样一种攻守兼备的强力恐龙竟然是吃素的!哈哈,这样的讲解着实有趣。
子琪一直很喜欢恐龙,她在刚开学的读书分享就给大家讲解了恐龙的相关知识,很丰富而且很有趣。子琪说,学完恐龙化石后她就特别想挖到化石,于是她经常在草坪上挖洞找化石。后来才知道科学家要在很深的峡谷或山谷中才能挖到化石,而且挖到的概率很低,跟买彩票差不多,平时几乎不可能挖到,于是她暂时放弃了挖掘化石。哈哈,多么纯真有趣的美好想法啊!
海螺们说,本周有一项“很坑”的数学作业,那就是数数字1000。1、2、3……看似不可思议,但海螺们确实很用心地这么做了。有的数豆子,有的数大米,还有的数乐高部件……如此庞大的工作,怎么样才能省时省力呢?海螺们都能想到的大概是每十个一组,一次数十组,数十次就是1000了。
还有更有趣的做法,比如琳洋利用药片板上的空槽,每个槽中放入10粒,放满10个槽高度大概保持一致就是大约100粒,如此10次就是1000粒了。
妍柔先数出100粒,用电子秤称出重量,再不停地往里加,加到重量是之前的10倍,那么所有的加起来就大约是1000粒。不禁感慨跟“曹冲称象”的做法如出一辙啊!
菁宸从重量的角度,先找来一盒牛奶,是250毫升,那么4盒同样的牛奶放在一起便是1000毫升,也算是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哈。
看似“很坑”的数学作业,实则蕴含着那么多的思维锻炼,怎样能化难为易,赶快开动你的大脑吧!接下来的数10000会出现怎样的效果呢,让人很是期待呢,哈哈!
本周的国学知识初赛,面向二至五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测试、选拔。海螺们秉着对国学的热衷之心,不怕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带来的压力,勇敢地积极地接受挑战。无论是否晋级,你们都是自信勇敢的,都应该给自己点赞!
孩子们对《声律启蒙》的热衷,体现在平时生活中的随手拈来。去北九水旅游时会不自觉地吟诵到“观山对玩水”、“水漾碧琉璃”,看到满树的白色或粉色的花瓣会直呼“桃灼灼,柳依依”、“花灼烁,草蒙茸”……《声律启蒙》有诗、有词、有赋,押韵、对仗、典故,传统文化浸润其中。它不仅是朗朗上口的启蒙读物,也是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国学积淀。
国学经典有很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怎样学才好呢?个人不赞成单纯的朗读,更反对机械的背诵。读和背都应该建立在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声律启蒙》涉及很多的文言知识,有词性的讲究,有对仗的技巧,有字形的变迁,有词义的生僻……不必说二年级的孩子,即使是初中生,如果没有较好的文言基础,必定也是难以尽懂。既然这样,就不必讲解了?标好拼音大家会读、会背就行了?当然不妥。可能有些孩子会背好几部国学经典,但根本不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这样看似跟国学混了个“脸熟”,但其实未必。古文提倡“微言大义”,尚不得其“小义”,何谈致用?那么背来背去的意义又何在呢?
就内容而言,《声律启蒙》的可贵之处大概是:精炼之意、含蓄之美、诙谐之事。这也是几乎历来古文的一致追求,也是国学传统的神秘魅力所在。尝谓“晚霞舒锦绣”五字可抵百千言,勾起人无限遐想,颇有谢朓“余霞散成绮”之意境。又如“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吟月之情、惜春之意,含蓄委婉而温柔有度。再如“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忍俊不禁,但于诙谐之中又深深感受着古今文化的巨大差异。相信无论何时,海螺们都会记得那个喜欢到处驾车乱逛但不做旅游攻略、没路走就下车大哭的阮籍吧……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倡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共生共存还是脉络纠葛?凡此种种,需要自己真正读到心里去才能切实体会。去取留弃,不待他人言,自有定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都不可视若等闲。数千年的民族历史不曾断绝,数万万的民族信仰不曾打破,正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铸就了坚定不移、坚不可摧的民族魂!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身居何职,都应永远扎稳华夏民族的根!
把孩子放在心上,教师的职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