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记(随笔 原创)

拆书记




拆解一本装订完好的书籍,近似焚琴煮鹤,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但有时,你还非拆不可。

和许多人一样,我喜欢在床头放一本书,睡前翻几页,有助于睡眠。和许多人不同,我从不在床头放鸿篇巨著。我性子急,看到精彩的文字,哪怕不睡觉也得一气儿看完。这就违背了看书的初衷,所以我的床头都是《散文》之类文章精短的杂志。

爱上《散文》已有数个年头,它收录的文章大多是两到三千字的精品。我每天只读一篇,绝不贪多,贪多嚼不烂。《散文》是月刊,每期连“卷首语”在内也不过二十小几篇,再剔除自己不感兴趣的篇目,所剩不多。因此,即使我“精打细算”,每月都有十来天“断档期”。我只能拾遗补缺,从网上搜寻早期的《散文》来填补空档。

很幸运,我从“旧书网”淘到两册《散文》,每册都由同年十二期合订而成。更幸运的是,以出版年份计算,这两本书已有十来岁年纪,网上标注“七成新”,实际上,除了封面封底稍显老旧,其他部分和新书一模一样。通过扉页书章,得知它来自某市某某中学图书室。这是一所久负盛名的中学,但不知图书室藏品怎么会散落到民间。


我读书有个习惯,遇见错词错字,喜欢动笔标记修改。经我阅读的书籍,总能找到这样的痕迹。这两册书也一样,原本光洁如新,没几天工夫,被我“抠”出几处斑点,真不知它们落到我手中幸还是不幸。仅仅如此,倒也不算“大不幸”。不多久,我竟然对它们操起了剪刀。

装订《散文》的人非常用心,线眼钻得既均匀又整齐。他不但把厚厚一沓书扎得密实牢靠,还在线外蒙上一层厚实的牛皮纸。这是一个工作细致尽心尽职的爱书惜书之人。但有一点,他做得不够好——线眼离书边将近一公分半距离,打开书,根本看不到最里端的文字。倘若一两个字看不见,可以猜测或者跳过,一溜边儿都这样读起来叫人头痛。要不要把装订线拆除?我有一丝犹豫。

装订书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会散乱,不会丢失。而且,这种“破坏”行为,是对那个不知名装订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但很快,我还是决定把它拆掉。当初在书中标记错字的时候,我也犹豫过,觉得好端端的新书涂几笔实在不雅。后来想,既然我发现了错字,为什么不标出来提醒下一个阅读者呢。这不是对书本的亵渎,而是对文字的敬畏与忠诚。


书是用来读的,束之高阁或装点门面,绝不是它们自己的意愿。我一个朋友的遭遇,和这两册书大致相仿。他原本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竟到政府部门搞起了文案。他觉得憋屈,闷闷不乐地捱了两年,终于递交辞职报告进入一家外企。如今,他做得风生水起,还幸运地提拔为企业副总。说到底,企业才是他对口的、能够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这两册书也是幸运的,从殿堂辗转到我手中,无论标记还是拆解,都是它们期盼的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为着淘书的计划,蓉姑娘等了两周才等到我。 第一周是因事割伤了手,心灰意冷,因跑去邻市友人那儿蹭住蹭吃蹭喝了两天。第...
    Jenny0375阅读 215评论 0 1
  • 目 录 1月:阿城《威尼斯日记》二十周年纪念版 ——如“威尼斯像舞台布景,游客是临时演员……”之类,随手一挥,便是...
    湛山阅读 360评论 0 1
  • 我与书,或者就是一段难解之缘。 幼时因生月小的缘故被学校拒之门外,母亲领回后在门头顶写下“1、2、3、4、5、6、...
    昨夜星雨阅读 430评论 0 0
  • 元旦晚上,我、上初中的女儿、她同学和同学的妈妈,我们一行四个女人去看了午夜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剧情里面很多彩蛋...
    阿布_豆豆阅读 892评论 0 0
  • 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小书,书封色泽黄润,书法题签:文言浅说。无框 ,居中竖写,两方白文小印,楷法秀逸。瞿蜕园、周紫宜...
    陈锦辉阅读 19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