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又要回村了。听老家的父母说又修路了,宅基地又测量了,是不是在酝酿农村改革?回去得打听下,我名义上还有一亩几分地呢。
这些年来,农村户口忽然吃香了,不是农村变得宜居了,也许是等着土地交易权的到来。
小的时候,谁家若是吃上了商品粮,那是无比荣耀的事儿,相当于是公家人了,跳出了农门。变化太快,商品粮的人发现那些粮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付出的只是换了一种劳动,有时候想劳动也不得,下岗了。
时过境迁,商品粮的概念早已淡出了视野,农民工进城热的背后是候鸟人群,春天出发,冬天回。挥一挥衣袖,不占城市的一个户口。倒是有些门路的城里人突然到风传拆迁的某村上了个户口。
房地产已进入下半场,改革的红利越来越少,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吸引众人的目光。它是谁的?能卖吗?怎么卖?
于我老家的情况看,一家一户一亩田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每家都挂念着那一点田,打工也不安宁。有头脑的农民也没法整合土地开展大规模生产,更别说想占地搞建设、开工厂的人了。每家每户的重复建设及其严重,都要买辆拖拉机、水泵及其配套设备,利用率极其低下。收割、喷灌、耕种等在当今技术如此成熟时,仍然保留着千年前的小作坊,拿着锄头除草,背着药箱打药,甚至当牛当马拉着播种机播种。这与一线城市的高新技术、与一日千里的信息科技相比是多么讽刺的场面。站在基层的考虑,肯定是不想调动,太麻烦,维持当下是最安全的。但若如此,就是放着巨大的红利而不去发掘,错失整个大局的发展。
站在大历史和现代经济分析的角度看,放开交易权其实没什么太多可担心的实质问题,更多只是心理的恐惧吧。
从长远来看,我看好交易权的放开,保留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