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说,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这句话触动心弦,恰巧也说出了我这些年的心声。很多段文字中,总能找到对自己的剖析,于我而言,是读这本书的最大价值。
这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了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蔡崇达——《皮囊》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
我们的人生无非是肉体和灵魂的对抗。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他日我们没有了这个皮囊,生命岂不更加轻盈,来去无牵挂?——《皮囊》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而《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
他说,“留在北京不是全部故事的结束,而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我被故事中的人和事触动,也不可避免地想到自己的家乡,人和事,心里想着,要是有一天,也能把这些写成文字,或者出版,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本文由“龙潭碧海”发布,2017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