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洛阳一趟,对洛阳的印象不深,但足可以与众不同。
一路上我不断望着窗外,看着路旁一闪而过的民居,看不甚清楚,但外观还是与我们老家不同的。我们老家几十年前的老房子有向外的走廊,现在新盖的别墅往外突出的阳台,但洛阳房子自上而下一体没有往外突出的走廊或阳台,这也许就是一方水土一方民居吧。
我们到的第一站是龙门石窟。这一站参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共两点∶一是停车场离景点太远,足足四公里,所以还没下车时三五个人就围过来给我们指挥倒车,为的是下车后可以坐他们其中一人的电瓶车到景点。想着可能是他们想让我们坐车故意把路途说的远一点儿,我们四人中我每晚出门散步走路,老公退伍军人,俩孩子都是学校八百米冠军,走路应该都不是问题,果断拒绝他们后开始徒步去景点大门口。原来他们说的是真的,出了停车场不多远是有人看守的路障,不让私家车通行,只能过他们的电瓶车,再往前走有一个公交停车场,有两个公交车站,但乘坐公交车只能往外出到市区,不能去龙门石窟,又过了一个小区,接着是有一个公园,过了公园的出口再沿桥走三四里路才到景区入口,这一路下来我们已经很累了,天气阴凉刮着小风,但我们却走出汗了。不知道他们如此设计是为啥,我想大概是故意让坐他们专门通往景区入口的电瓶车增加收入吧,这点印象很深刻,洛阳人真会为增收玩创意。
跟着拥挤的人群进入景区,一路走下来虽然测量不知道石壁石窟的长度,但我觉得绝对没有停车场到景区入口的距离远。
走进龙门石窟,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它们或慈悲,或庄严,或微笑,或沉思,每一个神态都刻画得细腻入微,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二是石窟的雕像一大半都不完整,有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风吹雨淋太阳晒风化或者剥落了,但大半是人为破坏,有灭佛运动,有后人偷盗,有的石像头被凿下,有的石像少一只胳膊,或者一只手没了,小的则整体移走,亦或者大半被劈开挪走……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文物工作者,不知道这些石雕石像的历史及考古价值,但我知道这样古老的东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中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还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远播至东亚的朝鲜、韩国、日本等国。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繁荣,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所以它不能被毁掉,更不能被盗走,跟着人群一路走下来我既有对古人智慧的惊叹,很多的痛心与难过。
俩孩子只是走马观花粗略一看,老公因为今年春天牡丹花卉时去看了一次龙门石窟,这次更是几乎不上石梯不看石像,只在下面走走停停等着我们。每到一处我会仔细看石壁或石碑上的刻字,借以了解石像的来历我所代表的意义。看着文字简介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前人一起开凿石窟,看他们一锤一钎在石壁间开凿,一笔一划在石像上描摹,一眼千年,历史永远定格在那神圣的一刻,石像在一代代工匠们的身形飞舞,一声声的叮当作响中变成了永恒。
下午去了洛邑古城,下了车仿佛梦回汉唐,街上行走的女孩子们一半穿汉服,着与之匹配的妆容,虽然大街上像开封一样的仿古建筑不多,但看到这些活动着的天地万物主宰的人们依然给人穿越的感觉。古城入口处是卖各种小吃的,种类、商家店铺之多也可以与开封河大夜市相媲美。
进入古城,或一片清澈湖水,或一处玲珑假山,或几丛茂盛翠竹,或几副古朴卷帘,或几阶青砖台阶,或两扇红漆木门……都是游客打卡拍照的好景致。等夜幕降临,景区内灯光次第亮起,又是另一番景象,或各种造型的灯盏组成极致繁华之美,或悬挂于路上各样的红灯笼烘托出祥和喜庆之感。我们穿梭其中,俩孩子也着汉服加妆造,欣赏美景之时不忘拿出相机拍照留念。
洛阳博物馆人太多预约不上,我们只好选择古墓博物馆。
第二天上午参观了古墓博物馆,此站印象最深的就是工程之大,博物馆上下好几层,里面左右道路四通八达,各处挖掘出来的墓葬文物移过来按种类编排有序分布,墓壁上雕刻、彩绘,展览的各种浮雕、文物令人应接不暇。
下午去了白马寺,了解了白马寺的历史及意义,其中泰国馆造型的外观给我震撼最大,处处贴金,真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
两天认识一座古城远远不够,期待有机会与洛阳重逢再去揭开她古老神秘的面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