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手握镰刀,想冲上去

这段时间我确实有一个困惑:心底里顽固地认为“一个小时读完一本书”违背了读书的乐趣和本质。

多年前我经常坐绿皮火车去北京,十几个小时的路程,每次都是只带一本书。

有一次,在某一页上停住了,反复地推演、思考书上的内容。

邻座一个老兄忍不住了,说:这个速度,你得多长时间才能看完这本书?

我慢慢地抬起头看着他,竟没有回话,我还沉浸在这本书的这个内容里——我认为,这才是读书的本质——读书是要有所获的,深入进去才会有所获。

况且,绝大部分书,一小时读完是不可能的。

在最新的课程里,刘主编又给我们列出了长长的书单。这些书我多数都没读过,有些是第一次听说。

刘主编的课是“教我们教人读书”的,这些书读不完、读不透,就无法教别人读。而要读完、读懂、读透,需要很长时间,同时需要加快速度。

“时间投入”加“快速读书法”,是“深入”的阶段,先“深入”,然后“浅出”,把一本书变成一页纸或15分钟的音频——到这里,我突然豁然开朗:这段时间的困惑,源于我混淆了“个人读书”和“教人读书”的功能——下一步是要教人读书,而不仅仅是自己读书的。

自己读书你怎么受用怎么来,你可以乱翻,也可以盯住一点,但“教人读书”不行,你必须深入浅出,真正抓住一本书的精髓和实质,不能“误人子弟”。

想到这里,我爬将起来,继续整理《21堂课》里提到的那些书,开始了解最新书单提供的每一本书——有了大量的储备,才可以去教别人。

一边整理,一边还在问自己:“教人读书”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价值?或者说,我创业从事“教人读书”这个项目,到底能不能赚到钱?能赚多少?怎样才能赚到?

——赚不到的话,就真正成了读书变现培训课的韭菜,赚到的话,就变成了一项与自己的爱好相结合的创业项目。

——一切以“能不能赚到米”为目的,为方向,否认这一点,都是自欺欺人。

“学会读书”当然是收获,但你本质上还是韭菜,“学会了教人读书”并在这个领域“赚到米”,才不后悔做一回韭菜。

一切事在自己为,怨不着别人。

——最聪明的生意是割韭菜,割啊割。

年轻时候开始,我就自己种韭菜,从来不在外面买。出发吃饺子,也从来不吃韭菜馅的——现在才知道,我对韭菜的理解,还是太狭隘了!

我现在的这畦韭菜,大约四米长,四垄。

我经常手握镰刀,想冲上去。

昨天晚上的习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