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啸谷
01
招聘会上,两个阳光帅气的小伙来应聘结构工程师岗位,我一看简历,上海××大学高分子材料应届硕士研究生。妈呀,这个学校可是我曾经梦寐以求的211,还是硕士,并且本科学校也很好,看着他俩,心里顿时五味杂陈。
“你们知道结构工程师是做什么的吗?”
“不知道,就是想让您看看合不合适”
“专业不对口,又没有相关经验,不合适”
“那你们有适合我们的岗位吗?机械工程师怎么样?”
“这个也不合适。你们本科读了四年,硕士三年,为什么不去找和专业相关的行业或者岗位呢?”
“现在工作不好找,我们就想找个工作先干着。”
我噼里啪啦给他们讲了一通职业规划,也不自觉地想起了自己的考研经历。
02
我的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对此专业谈不上排斥,但也不十分热爱。当时的我对考研还是就业也很困惑,那时的状态是,想考本专业没有强烈的兴趣,想跨考又不知道方向,而工作赚钱的欲望也不强烈。便去很多考研论坛看别人的经验,查找专家的意见。查了几天终于想着为了圆自己一个985的梦想,选择去考本科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谁知最终落榜,我就走上了先就业的道路。
刚毕业时,发现自己的专业很好找工作,因为无论哪个公司似乎都需要能写文章的人,但大多公司提供的几乎都是工资还不如操作工的文员。我参加了几个面试后便彻底放弃了这个岗位,因为从内心里觉得这不是自己想做的工作(当时选专业时可没这觉悟)。
后来阴差阳错的成了一名操作工,然后经过各种努力和轮岗后,我才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便投身于此并一路坚持了下来(详见本人拙作《从普工到总监,我用了七年》)。
03
从一开始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到自己买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教材自学,再到初生牛犊般的将学到的东西大胆运用、试错,终于算是入了门。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为了能有更好地提升,我先是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二级证书,但也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考研梦。突然有一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考研,在最忙的时候还是下定决心要考上。
我选择的专业是和工作相关的MBA(工商管理硕士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在付出了一手抱孩子一手看书等辛苦后,我有些艰难地考上了,不仅使人脉扩充,自己还得以加薪。
而最大的收获是:在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上,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为实现成为人力资源专家的梦想打开了大门。如今想来,反倒为应届时的考研落榜感到庆幸。
04
我有一位高中同学,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取了本专业方向的硕士(药学方面),学校也不错,研究生毕业后到了一家大医院工作。如今工作已有两年多了,前些天闲聊,竟然又听到了我大学时代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迷茫”。
这位同学说,在现在这个岗位上,每天做的还是非常基础、普通的工作,自己的专业学了7年,很少能用到工作上。而工资不见涨,晋升也无望,跳槽的话不一定能拿到现在这个待遇,继续考博士一是对本专业兴趣越来越淡,跨考也不知道方向,再者已没有了几年前的斗志和勇气。还担心即使考上了博士,毕业后仍会迷茫。
在饱受应试教育摧残的一代人身上,我相信上述现象并非个例,很少有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便能确定自己的兴趣方向,而很多大学生终其四年也仍然不知道自己热爱的专业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考研也仅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只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多尝试几个岗位并仍然保持强烈求知心的人,或许才能很快找到方向,脱离迷茫。
05
可能有人会说依靠详细的职业规划便可明确未来的方向,但从我面试的经验来看,那些在大学时代便认真做过职业规划的人不在少数,可没有几个人在工作后会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来走。职业规划做的好并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往往是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人,缺乏经验的职业规划更像是空中楼阁。
记得当年在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时有专家说要看自己的兴趣,如果喜欢搞学术研究就考研,想挣钱就工作。这种说法本身没错,不过仍难以作为有力的参考:
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工作经历极其有限,但经过三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对学术研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体验。在这种本来就不对等的条件下,又怎能对比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下一步的方向呢?
所以,我的建议是凡对考研还是就业产生犹豫的人,可以果断地选择先就业,并要保持对自己兴趣的求知和探索。这样最少一年以后,再去做考研或是继续工作的决定。因为到了这时候,学术或是工作的体验才是对等的。
通过一年以上的工作,也更能验证自己的专业是否可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如果不是,可趁此机会跨考。
总体来看,除了那些一开始就笃定要考研的人,如果在分不清该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时,先就业或许是最恰当地选择。
(以上仅为个人浅见,您有什么看法,可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