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星驰极为推崇的一部电影,用他的话说,就是武侠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当年票房低?是因为它太超前了!
刀客对决:
一方是纵横西北20余年的马匪,杀人只用一刀,人称“一刀仙”。
另一方,初出江湖,家传刀法,15岁的懵懂少年。
风沙卷起,不见身形,只闻得刀刀碰撞的声音,随后风沙停,一缕鲜血从少年的头上流下。“一刀仙”问:“你跟谁学的刀法?”,点头微笑,转身,几步后,倒下。
这便是鼎鼎大名的中国西部武侠片《双旗镇刀客》。
因为这一对决太过经典,周星驰极为推崇。后来在《国产凌凌漆》中“金枪客”与“凌凌漆”的对决,一刀劈下,几步后,倒下,就是模仿的这一段。
1991年至今31年了,优秀像《卧虎藏龙》、《功夫》、《英雄》、《一代宗师》、《黄飞鸿》、《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少林足球》等武侠电影层出不穷,而其中最具西北风情,粗犷,沙砾感的《双旗镇刀客》却历久弥新。
周星驰曾与何平导演说过,他拍过一部戏到后来怎么也找不到故事的结尾,于是他把《双旗镇刀客》找出来反复看,找到了灵感,那部电影就是《少林足球》。
今天我们就扒一扒《双旗镇刀客》的幕后故事。
其实这个电影剧本原来叫《刀会双旗镇》,后来被导演何平改了名字。
拍摄《双旗镇刀客》的时候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西安电影制片厂预算127万元,剧组没钱搭景就满世界找心目中的“双旗镇”。用何平导演的话就是:找不到故事中的那座古城,这个戏就不能拍。功夫不负有心人,导演何平、编剧杨争光等一行人沿着河西走廊走了一万多公里,终于在甘肃张掖市高台县城一个叫骆驼城的地方找到了一座完整的古城遗址。
而找到的外景古城内空无一物,电影中看到的街道、民居都是剧组临时搭建的。于是又超支了20多万元,据说因为这个事还有相关人员被处分了。
当时西影厂里有个规定,拍片胶片是定额的。有经验的导演拍摄比例(即片比上限)可以1:3,年轻导演是1:2.5-2.8,这对于拍摄动作片根本不够。何平导演绞尽脑汁搞到一些即将过期的废弃胶片包,使这部影片的拍摄比例达到1:8.5,这也是创国内记录了。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导演何平本来想写一个标准的侠客,但想到香港电影拍得太多了,干脆改为一个小孩。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开头主人公“孩儿哥”骑马来到双旗镇,结尾“孩儿哥”带着媳妇“好妹”骑马走向大漠深处。
电影《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编剧芦苇将《双旗镇刀客》的故事梗概写完之后交给何平。当时芦苇在拍一个二十几分钟的短片,是西影厂交给的任务,就没有时间再写了。最后是何平和杨争光完成了《双旗镇刀客》这个剧本。
在《电影编剧的秘密》这一本书中,芦苇讲了他编写《双旗镇刀客》的故事结构。芦苇讲到他是严格按照“好莱坞”叙事步骤根据电影类型的模板起承转合来创作的《双旗镇刀客》。
好莱坞经典剧本理论就是讲冲突。人物冲突的核心就是困境,让主人公陷入困境,然后再看主人公如何从困境中破冰、突围。
整个过程就叫“英雄之旅”。这种塑造“英雄之旅”的创作方式奠基于神话学大师,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撰写的《千面英雄》。这本书也是《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蝙蝠侠》等电影的灵感之源。
我们再说下《双旗镇刀客》的武打设计。那是一点不墨迹。很有已故武侠大师古龙笔下大侠的风范,“没人见过小李飞刀,因为见过的人都死了”。高手过招,一击毙命,潇洒写意。
《双旗镇刀客》在整个武打设计上,强调的是看不清楚的瞬间完成,高度渲染打斗前的气氛和匪夷所思的结局,把过程全都省掉,这便留给人想象的空间,诡异的风格。
影片中的最后对决。“一刀仙”带着六个兄弟骑马下山,早上出发前从容细致地整理行囊,圈尿浇灭取暖的火堆,伴着凄厉骨哨和阵阵马蹄声,大军压境的压迫感让人透不过气。
对战前,村民们躲闪的身影,恐惧的眼神,“孩哥”焦虑的等待,都将紧张氛围一点点推向顶点。而二人决战前,出头的村民和瘸丈人先后被杀,更烘托出“一刀仙”的实力有多么可怕。
而当两个人真正的对决开始以后,风沙起又落,胜败已分。一缕鲜血从“孩哥”头上流下,这个时候,观众还是不知道谁胜谁负,只听“一刀仙”问:“你和谁学得刀法?”,然后轰然倒下。
《双旗镇刀客》不是写实的,是写虚的;不是体现技术的,是描绘意境的。
《双旗镇刀客》表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和对所谓“侠客”的讽刺。“一刀仙”的刀是杀戮,“孩哥”的刀是拯救。
《双旗镇刀客》的出现是中国武侠片的一股清风,它舍弃掉了已经被用滥的武打招式,努力塑造人物,讲好故事,气氛烘托到极致成为一种仪式感,将打斗提升为人生苦楚,这就是武侠电影的内核。
电影说到底是意境的艺术,而不是技术的艺术。
我是九垚,下期继续《双旗镇刀客》精彩人物、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