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刚落成后,宝玉被贾政抓了去,一同游园,考较诗才。走了大半个园子,宝玉作诗作词,都是称颂的多。唯有到了李纨的稻香村,宝玉哪怕顶着贾政的责骂,也非要说出一大通话来,把稻香村批了个体无完肤。
宝玉批判稻香村的点,主要在落在“穿凿扭捏”这四字之上。宝玉认为,稻香村很不自然,和大观园这个花柳繁华的富贵之地,终不相宜,实在穿凿扭捏。宝玉这番明贬虽尖刻,却也是实情。
曹雪芹安排宝玉批判稻香村,想必是为贾家抄家后,李纨不救贾家子孙,而埋下伏笔。但曹雪芹却不只在这一处,批判李纨的稻香村穿凿扭捏,其实他还借助了林黛玉的一首诗,来暗贬稻香村的穿凿扭捏。
元春省亲那晚,为了试试宝玉的学问,特意命宝玉单独作四首诗。宝玉当时很着急,作了好一会,才作了三首。想必他是因为太过紧张的缘故,连现成的典故都忘了,还需要宝钗提醒。
黛玉见宝玉紧张得直冒冷汗,就走过去,悄悄对宝玉说,帮他作最后一首。当然,黛玉帮宝玉作诗,倒还有一番心思,那就是卖弄卖弄自己的诗才。
结果,元春看了宝玉作的四首诗,十分满意,她还特别称赞了黛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这首诗初看时,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首普通的颂圣诗,但其实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其实是暗讽稻香村穿凿扭捏。
那么《杏帘在望》到底是如何暗贬稻香村的呢?我们先看看这首诗的全文: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第一句自然是点明“杏帘在望”四字,并且交代稻香村田庄模样;第二句描绘了稻香村一派乡村气息,鹅在长满菱荇的湖里游着,燕子在桑树榆树上筑巢;第三句依然是描绘稻香村的乡村气息,春天的韭菜绿油油,以及十里稻花飘香的景象;
最后一句是关键,这一句看似颂圣,歌颂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以至于农民都不需耕织劳作了,但实际上,颂圣只是表面的意思,而真正的意思,是暗讽稻香村不合时宜,穿凿扭捏。
为什么说最后一句是暗讽呢?我们看看,这首诗前面几句,描写了农家景象,韭菜,稻花,菱荇,鹅,桑树,榆树。可如此生机勃勃的乡村,却没有一个耕种的人,这不奇怪么?于是黛玉才作了最后一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解释为何稻香村这个田庄上,明明是耕种季节,却没有一个人在地里劳作。可见,黛玉也认为稻香村不合时宜,扭捏造作。
曹雪芹之所以安排黛玉来作《杏帘在望》,一方面是突出黛玉的才华,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黛玉的眼睛,再次告诉读者,李纨的稻香村多么扭捏。曹雪芹之所以两次强调,稻香村的扭捏,想必是为了伏笔贾府落难后,李纨对流离失所的贾家人袖手旁边。
因为八十回后的故事遗失,我们也无法知道,贾府如何落难,李纨如何袖手旁观。但从太虚幻境的判词判曲来看,曹雪芹对李纨这个人物评价不高,不是说她“枉与他人作笑谈”,就是说她没给儿孙“积阴骘”,以至于儿子贾兰早逝。
曹雪芹对李纨的判词判曲如此不客气,又通过宝玉和黛玉,大加批判稻香村扭捏,想必就是因为李纨对落难贾家人袖手旁观。而前80回中,也的确有李纨袖手旁观的线索。
比如群芳夜宴的时候,李纨抽花签时,就说了句:“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由此看来,很可能贾家被抄后,宝钗湘云宝玉等落难,李纨并没有伸出援手,也是一幅“不问你们废与兴”的态度,只顾自己和贾兰的生活。如此一来,曹雪芹对李纨的评价不大客气了。当然,这些也只是我的推测,毕竟没有原文,我们也无法得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