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兼职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这学期期末做结束咨询,需要和来访者共同探讨成长变化以及分离。
有个来访者临结束突然说,“我觉得我特别幸运,遇到你让我觉得我没有被生活抛弃,生活重新看见了我,让我回到正轨,我真的特别感谢你。
但反过来你好像很孤独,无论我认为你做的多好,咨询职业都决定了你注定被人看不到。”
的确,时常有人说咨询师是世上最孤独的角色,无论你做的多好,多成功。咨询伦理都决定了你的咨询生涯永远不会被人看见,你的故事永远被封闭在看不见的房子里,你多孤独。
“不,这个绿房子里,和你发生的所有的故事,都在丰盈我的人生。”
因为来访者的发问,我突然在想,看见和不被看见。有否有折衷点可以让二者最优解的共存?
我是个崇尚真实力量的写者,也是向往进阶专业咨询能力的新手咨询师,如果有机会在接下来的千字营,把更多丰盈人生的触动,用文字记录下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涤荡和真诚的反馈?
但是咨询是个非常严肃而敬畏的专业,要在二者中寻求平衡。首要要解决的,是如何让你的描述符合咨询伦理的问题?
专业的心理咨询,需要被严肃而规范的咨询伦理所限制,我对咨询室内发生的所有故事,都葆有最大程度的敬畏之心。我相信只有每一个咨询师都能对来访者的吐露葆有敬畏,时刻警惕自己的窥私欲,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让它能弱小但规范而科学的往前走。
所以对于咨询伦理上的保密原则,我需要做严格的遵守。下笔前要先厘清伦理规范,以让这个刚踏入文字工作的写作者,能在伦理的框架下安心写作,省去之后系列故事被夭折的风险。
这样才能让故事的呈现,既最大程度的能既符合伦理,又一脉相承的传递福祉。
秉承这样的遵旨, 我仔细翻阅了相关的伦理政策、心理学书籍以及现行热络的心理学推文。
根据《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要求,“提倡心理师进行专业研究以便对专业学科领域有所贡献,并促进对专业领域中相关现象的了解和改善。心理师在实施研究时应尊重参与者的尊严,并且关注参与者的福祉。遵守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规范和伦理准则。”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协会是鼓励对心理学相关实务进行研究,以推动整个专业行业化壮大和发展的。
根据我就职的某高校咨询伦理要求,“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引用和科研写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据以辨认出求助者的有关信息,以保障求助者不被识别出来。”我的每一个来访者在咨询之初,都已经签订了相关协议书,同意咨询师可以将自己的案例用于案例讨论、教学引用和科研协作。同时我应当做好模糊工作,以确保其勾勒的完整信息不被读者识别。
同时,我详细翻阅了诸如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等心理学书籍。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的系列书籍里,详细的讲述了数个案例,但每一个案例都是为了写作的需要,同时做了相应的伪装和隐去,以确保来访者不被读者识别。
最后,我查阅了如“简单心理”等心理学公众号的推送,里面同样很多心理学推文会涉及到案例的呈现,证明咨询室内发生的故事,是一个可以去触碰的领域,但也都注意了模糊处理以保障来访者不被识别。
简里里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心理咨询师,她也是简单心理的创始人。她在今年6月份上海第六届精神分析大会上,关于伦理做了这样一番解读。
大意是,我们单看伦理的视角很容易分裂。在这些分裂的视角里面,很难有讨论的空间。但伦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行业以及各方的福祉。而每一个伦理困境没有绝对的对错,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总有人的利益或感受在其中被折损。伦理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带着最大的善意,努力在各种局限和不完美的情况下,在现实中找到努力找到一条最小化伤害的带路,然后一起去面对它所带来的结果或者代价。它是抱持、探索和不完美的。
我很同意,无论是文字还是专业咨询,我不求完美,但求以一己之力,能给周围的小场域些许福祉和祝愿。
我相信身边可触摸的真实的故事,往往最有力量。文字是个最好的镂刻师。好的文字,下笔如刀,刀刀入人心,字字诛心底。
而好的故事,或许流动如沐春风,阵阵拂人心,吹到你的心底。我将严格而审慎的做好模糊工作,将自己在咨询室内的感悟真诚的记录下来。
愿绿房子里的故事,给彼此都有价值。
如有伦理争议,此篇题记描述了我关于写咨询室故事的所有初衷与考虑,如您有不满,请先完整的阅读此文,以示尊重。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