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目前传统型家庭教育失衡:重学习成绩,轻人格成长;母亲过多参与,父亲缺位参与少;重问题,轻优势,轻关系;关注孩子多,忽略自我成长。
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成绩,轻人格培养。
在一些学校,学生小小年纪就感到郁闷、孤独、无助;生活富裕了,心灵却枯竭了;物欲满足了,精神却空虚了;课本背的多了,兴趣却消失了。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的幸福哪里去了?
难道知识装进了书包,幸福抛到了身后?难道分数越来越高,快乐却越来越少?
教育理应既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又形成学生快乐心境,既帮助学生学业进步,又指引学生人生成长。
爱的捆绑----我是为你好
对孩子成长伤害的两句话:我这样是对的;我是为了你好。
被"我是为你好"的爱捆绑,孩子已沒有了自由,沒有自我,有很多孩子整日生活在"都是为了你"的内疚中,缺少自信。内疚情绪在所有情绪中最没有能量最消极情绪,伤害也是最大。
10岁孩子,接受不了父母打骂,内疚自己成绩不好,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沒有了。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当孩子学着长大,我们也学着去做父母。唯有不断的学习成长,才能跟上孩子长大的步伐。尽父母最大努力,给孩子好的家庭教育,陪伴孩子走最长的路。
要做积极的父母:
据说,焦虑的父母的教养行为表现出过度控制、拒绝和不一致等特征,临床上焦虑的父母与不焦虑的父母相比对孩子更为严厉,教养热情和积极情绪较少,并较少给孩子自主权,对孩子更多的回避而较少给予鼓励,并且很少表扬孩子。当焦虑的父母以带有这些特征的方式教养后代时,孩子更容易发展为不安全依恋关系(全能自恋的人格。武志红)。
如果完美妈妈是100分的话,足够好的妈妈就是60分。(英文“good-enough mother”,good和enough就是硬币的两面,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参考书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著《父母-婴儿关系理论》。
曾奇峰对“足够好的妈妈”解释说:一个妈妈越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做足够好的妈妈,不是“差不多就OK”,也不是随心所欲的管自己叫做“60分妈妈”,而是要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时应适时退离。当孩子逐渐从依赖走向独立,母亲慢慢的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逐渐减少代替婴儿自我的做法,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孩子开始意识到,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妥协,因为他人有自身的需要和计划。
研究证实,父母的焦虑很可能通过焦虑行为的榜样作用,消极期望以及不恰当反馈等方式传递给孩子。
研究发现:
善良会转移,帮助别人会让自己感到快乐(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邓恩)
帮助他人可以延长寿命(斯蒂芬妮布朗)
乐于助人的青少年未来会更成功,家庭关系也更加和谐,生活习惯会更好,更具有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