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使命。
“教学还是得常教常新,因循守旧的做法虽然能省时省力,却无法契合自己与学生每天都在更新的状态。新的尝试即使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面对困境,扑火的飞蛾是比只会在原地转圈的苍蝇值得敬重的。”
作家陆天明曾说:“史铁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他的人生非常坎坷,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上了尿毒症。尽管如此,他对生活、对文学、对他人、对自己、对世界一直都抱着一种虔诚的心态。
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三个字素来是坚毅而深刻的代名词,让人敬仰。
第一步:素读教材,直到它转化成自己的心声。
每个文本都是独立的,又是期待与读者融合的。假如教师解读教材若隔靴搔痒——自己没有读懂或者没有被感动,怎么能够苛求学生与文章以及文章背后的作者产生共鸣呢?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同理心,这一点与作家的创作相似相通。
小说要读思想,读作者面对人类生活的各种境况产生的思考;散文则要读情感,读作者真实而个性化的情思抒发。
第二步:联读资料,直到形成自己的阅读视野。
教师备课时要打开自己的视野,捷径之一是勾联、品读教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此这般,我们的眼光才能通过一篇课文看见课文背后站立着的“人”,进而穿越这个“人”望见一种人生。
联读从《秋天的怀念》到《合欢树》《命若琴弦》,从《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到《务虚笔记》,从《来到人间》到《病隙碎笔》。
外围的纵向联读告一段落时,我把视线拉回到教材中展开了横向联读。
散文表达的是作者自我的独特感受、独特情感和独特思想,这份独特是解读散文的密钥。
第三步:挖掘文本,直到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典型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的特征之一便是用双重叙述视角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回忆与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作者也就是叙述者所经历的事与人,以及由这些事和人产生的有关‘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的两种情感。”
第四步:点燃心灵,直到打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案:猜读题目,概述内容——聚焦“忍”字,品人析情——关联自我,拓展延伸。
联想补白训练:
师:“要好好儿活”,懂得这一切的史铁生,终于从一个遭受挫折后暴怒无常的青年成长成了一个从容乐观的人。看着书本上这张史铁生的插图,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此时此刻,你想帮他补上一句什么旁白?他会说什么呢?
总有些人的生活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沉重。让人欣慰的是,阅读史铁生的故事,在披文入情、循文入义的同时,孩子们学会了反思自我,增进了对母爱的感知与回馈,更加珍惜生命,也更加懂得要积极认真地“好好儿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