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红楼梦时,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小孩。
10岁,不知愁滋味,看不懂宝黛钗的三角恋,看不懂贾府的兴衰。
却记得电视上的刘姥姥耍宝,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笑得肚子都疼了18岁,争强好胜,信誓旦旦地把《红楼梦》列入必读书单。
可读了没几回就放弃了,实在读不下去晦涩的文字,也不懂为什么姑娘们居然都一致地爱上了宝玉这样的“渣男30岁,一个人在他乡拼搏。穷过,哭过,经常熬夜到凌晨2点,却离理想的生活很远很远。
面对孤独的城市,我不知道应该咬牙坚持留下,还是回老家去寻找诗与远方直到听到电台里的一个磁性男声,他说:
大观园里两个最精彩的女孩子,一个宝钗,一个黛玉。她们两个一个出世,一个入世。黛玉在大观园里陪葬了她的青春,而宝钗决意入世。
她自认为不可能永远保有青春的天真无邪,必须进入充满纠结的现实世界听罢我才发现,我以为自己想成为黛玉,随心所欲地活着,但是内心深处的躁动却让我想做薛宝钗,在尘世中奋斗,做个有担当的人。
但是,单做林黛玉或薛宝钗,都不会幸福。
女人要做的,是学会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态。在大江奔流中,始终守住心中的岁月静好。年少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中年人。
直到听到这个男人对宝黛的解读,我才真正懂得了红楼梦里的大智慧蒋勋讲红楼梦中让人上瘾的,是他对红楼梦中人入木三分的人性解读。谈到妙玉的不近人情,说那是一种防卫的硬壳:
“妙玉家道中落,心中积压着不可说的苦闷,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这样孤芳自赏的性格,即使在今日也难有朋友。
但她的孤芳自赏是一种怕受伤的保护,像最柔软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坚硬的外壳来防卫。”谈到宝黛的爱情,他说:
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而宝玉天生喜聚不喜散。
黛玉觉得既然要散,为了不增添悲伤,不如不要开始和人交往,宝玉觉得情深难得,所以久一点柔情是一点。
“个性如此不同的人成为知己,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眷恋是一样谈到晴雯的悲剧,他说晴雯傲气的性格容易遭人怨恨,所以王夫人才会误会她勾引宝玉,将她逐出贾府。晴雯心比天高,丫鬟是要做很多粗重的活的,但晴雯却留了3根慈禧太后那样的红指甲,因为那是金贵的象征。
病死之前,她凭着最后一丝力气将自己最宝贝的长指甲咬断,交给宝玉,令人动容。就像许多出身卑微的人一样,她们不对世俗妥协,宁可受到误解,再平凡也要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