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礼拜刚刚立秋,想必小伙伴们也都已然贴秋膘了吧。不过说起贴秋膘有好多人也不是太知道,相传过去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 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这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这要说起吃肉,想必大伙儿都会首推火锅,那咱今天啊,就来聊聊这涮羊肉。
说起火锅,其实啊在北方啊,更多的叫“涮羊肉”,顾名思义,这火锅的主要食材就是羊肉了,可是这涮羊肉又是怎么来的呢?您听我啊慢慢说……
相传啊,在元朝,有一年忽必烈南征。行军途中这忽必烈非常的饿,就想吃炖羊肉,这厨子一看大汗饿的都快变形了,怕忽必烈等不及,于是就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滚烫的水中,颜色一变立刻撒盐端了进去。这忽必烈连吃几碗,说来也是神奇,不仅吃饱了还打了胜仗。之后回到大帐庆功时,吩咐御厨改进方法精心制作,制作了各种更加美味的调味品,又选用绵羊嫩肉制作,用来犒赏贵族与功臣将士们,并且赐名为“涮羊肉”。
还有一种说法是讲涮羊肉始于清初,在满族入关后兴起,不过早在清朝初期,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
《旧都百话》中讲:“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据说啊,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北京的名菜馆中出售。
甭管是忽必烈也好,满洲八旗也罢,这涮羊肉跟北方游牧民族肯定是分不开了,而且这涮羊肉也是越吃越讲究。眼下这麻辣汤底,小肥羊汤底是林林总总,而真正的老北京涮肉,讲究的就是个“清汤涮肉,麻酱料碗”。白开水加上一点姜片、葱段、香菇、枸杞、大枣,便是锅底的全部内容。
说完了汤底,就该说说这个羊肉了,好多人跟我说去北京吃火锅,那菜单看不懂,没事儿甭着急,我这就给大伙儿说道说道,一般菜单上都是:上脑(颈后肉)”、“三叉(羊腿上部)”、“磨档(臀尖肉)”、“里脊(脊椎两侧)”、“腱子(后腿下部)”、“黄瓜条(后腿内侧)”、“一头沉(大腿外侧)”、“羊筋肉(腰窝)”这么几种,主要是因为这些肉不柴不腻,吃起来啊,那叫一个香。
之前夏雨的电视剧《古董局中局2》中说起柴窑,那叫“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这名的手切羊肉的,也可以说是“薄如纸、软如棉、齐如线、美如花”。切好的肉码进盘子里,倒过来不会掉才算合格,这里里外外都透着那份儿讲究。
之后就是这蘸料,讲究的是二八酱,什么事二八酱,20%花生酱,80%芝麻酱,加之酱油韭菜花、酱豆腐,虾油、料酒少许,喜欢吃辣的,您可以加点儿辣椒油,调制的时候液体的先放,固体的后放,搅拌时不沾碗,顺时针搅拌,这一来啊搅拌的调料不散不泻,二来寓意着一顺百顺。
铜锅里水花翻滚,把羊肉放入汤中,轻轻抖动,看着那羊肉颜色发粉,在等那么一会就可以了,蘸上小料,放进嘴中,那羊肉的鲜美混合上蘸料的“辛、辣、卤、糟、鲜”,那真是给个皇帝都不换。吃过了肉,接着就是老三样,“白菜,豆腐,粉丝”。这三样配合着铜锅中鲜美的羊汤,这时候再来个烧饼,配上几瓣儿糖蒜去去油腻,哎呦喂,这吃的那叫一个舒坦。
跟各位聊了这么半天,把我自己都说饿了,得,我得去吃顿涮羊肉,解解馋去了,咱啊,下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