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是在平阴县城长大的,13岁时,我已上初三,在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随着父母来了省城济南。
在平阴,我上的是小县城里最好的中学——平阴一中,成绩也是学校里最好的。来到济南,只能转到我家附近的学校就读,那是一所现在看来都仍然称得上很差的学校(我就不说名字了)。
因为自幼在小县城里没见过什么世面,来到济南这样滴大城市,只有13岁的我内心充满惶恐,对于即将面对的新学校、新同学,都感到紧张不安。我至今还记得爸爸第一天送我去学校时对我说的话“你怕什么,他们是人,你也是人,都是一样的人,没有谁谁谁是不一样的!”
我被一个老师带进了一间教室,一切都是陌生的。第一节课一下,就有几个热心又好奇的同学围过来,问我这问我那,初到一个陌生地的我,害羞而腼腆。
下了课,其他同学呼啦一下子就全跑出去了,教室瞬间就空了,没有人玩,也没有事情干,我只好拿出一本习题集开始做。实话说,当年上学的时候我并没觉得做题是件痛苦的事,有时候我甚至把做题当作一种娱乐活动,因为一道道的做下去很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教室,发现我居然下了课还在一个人默默做题,都惊呆了,大概我就像个异类吧!
她们对我充满了好奇心,热情的约我干这干那,下课一起玩,放学一起走,一路上七嘴八舌的聊天,我通常只是静静地听她们聊,那时候,总感觉自己是小县城来的人,而她们是大城市的姑娘,她们说的东西我都没见过,说的事情也都不懂……我就好像一个旁观者,在看着她们生活。我看着她们哭,看着她们笑,看着她们穿漂亮衣服,听她们讨论明天要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听她们说喜欢哪个班里的哪个男生……
那一年,琼瑶小说正在流行,86版红楼梦正式开播,我是个十足的红楼迷,立刻就被牢牢吸引住了。每天上学后先跟同学们聊聊昨天的剧情,再聊聊又看了哪本琼瑶小说。
节日贺卡好像也刚刚开始流行,各式各样五颜六色装饰精美的贺卡特别吸引人,快过元旦的时候,又结伴去小店里买一摞贺卡,认认真真的写上祝词送给好友。我记得那一阵女同学之间流行写诗,我们所谓的诗,就是把一个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凑成押韵的,再配上点情真意切的词儿,一首诗就这样凑出来了,那时大家经常没事就苦思冥想用哪个句子哪个词比较合适,可惜那些拙劣而幼稚的诗现在早已不知所踪。
在这所学校前后也就只有半年的时间,我一直没有太深的融入感。而最让我感到欣慰的,还是我的学习成绩。一来到这所学校,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学的内容可比我们平阴简单多了啊!而且进度也慢太多了啊!那些题目,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看来,这所学校跟我们大平阴的教学质量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层级。刚转学来没几天,就到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毫无悬念地考了第一,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震惊全场。
老师让我介绍学习经验,我寻思我哪里有什么经验!我觉得我没费什么力气,是这里的内容太简单!这里的学风并不浓厚而已!多年以后的现在想起来,一所好的学校、好的环境、好的氛围,对孩子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不过我还是认认真真写了一篇稿子,在班会上念了念交差。现在早忘了自己当初胡写的些啥了。
很快就到了要中考的时间,听说中考要考体育,要计入总分,这成了我要面对的第一件大事,因为我打小就是体育不及格的那种,体育计总分就让我慌了神。当年的考试项目好像是60米跑、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仰卧起坐我是没有问题的,跑和跳都不合格。于是我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就要到楼下去瞎练一通,对体育一窍不通的我,也没有人可以指导,天天蒙头跑上一气,跳上一阵,完全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效果,总想着但凡练一练就总是有效的吧。考试那天,我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来,拼上了小命,最后的结果好像还不错,我也记不清分数了。
体育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真正的考试了。我中考那会儿,报志愿都是先报后考,还没考试呢就得先报志愿,万一考试发挥不理想,志愿就全泡汤,比起现在的平行志愿来,真是十分不合理。那时济南比较好的高中只有实验中学、山师附中、济南一中、济南三中这几所,最好的就是如雷贯耳的实验中学(现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也唯有实验中学屹立不倒了)。
从小到大,爸爸一贯不相信我的能力,他每逢我中考、高考的关键时刻,总要充当那个拖后腿的角色,总要让我就低不就高,他大概觉得我啥都不行,他生怕我考不上实验,非要鼓动我报一中或者三中,全家只有哥哥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哥哥比我高一级,那时已经是实验中学高一的学生了,他给我的建议就是:报实验!必须报实验!你考实验绝对没问题!
哥哥的话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坚决的在志愿书的第一志愿栏内填上了实验中学。据说我这所初中从来没有人考过实验,老师也想求稳,想让我改成分数稍微低一些的学校,但我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决定。
中考那几天的记忆我已经有些模糊了,整个过程似乎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就好像仍然是很平常的一次考试,我当年的考试心理素质还是相当过硬的,从不为考试感到紧张,也可能是年幼的无知无畏。考完之后我就回平阴找以前的同学玩去了,到了出成绩的日子,我还是很忐忑的,终于,等到了哥哥从济南兴高采烈地带来了好消息:你考上了!考上了!——一块石头落了地。
四年后,我弟弟也顺利进入了实验中学的大红门。
三十年后的今天,儿子如今也即将踏入大红门,追随他妈妈、大舅、小舅当年青春的脚步,我百感交集,这个大红门曾经承载过无数孩子的梦想,这或许就是一种传承吧。真心的希望母校浓厚的文化底蕴,能给儿子的高中生活留下一抹精彩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