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来了 -jeff
看“龙灯灯会”似乎是小时候的事情了,最晚也差不多距离现在有20年以上。记得那时候地方上的各种灯会很盛行,是我地春节期间民间比较常见的一种文艺形式。那时候除了龙灯灯会以外,还有其他很多种的等会,如“狮子灯”,“唱灯”,“百兽等”等等。但以龙灯最多最常见,它大概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一种灯会,可能也与国人都喜欢龙有关吧。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的图腾,是信仰,所以龙灯一直都受到男女老幼的普遍欢迎。
没想到,时隔几十年,终于昨天晚上又亲身经历了一场地地道道的龙灯灯会,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刚好今年是我家负责管理祖堂,使得我有幸参与接待灯会,并且几乎亲眼目睹了接待的全过程,再次与龙灯会零距离接触,感受浓烈的传统乡土文化气息。
龙灯会的主办方是距离我们不算太远的乡村,据说是由三个自然村合办的,他们可以说是集中了各自的优势资源,在倾力打造一个共同的项目。在龙灯会中,团队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作的精神也被尽情地发挥出来。
这次的龙灯会是由四条龙组成,分别是大红色,杏黄色,紫色和青色龙。大致有三套班子,也就是三套人马,分别是舞灯的一套人马,锣鼓乐队,还有一班人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引路,叫牌灯。舞龙的都是身强体健的年轻人,因为舞动龙的“身体”需要一定的体力。舞者们都是武生打扮,裹头巾,练功服,穿运动鞋。乐队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技巧,譬如吹唢呐就不光是凭一口气的问题,要经过反复操练,所以多是有吹奏经验的中年人。而举牌灯大致相当于啦啦队,打酱油的都可以。整个龙灯会还有一个总指挥进行协调,让三班人马能互相配合,发挥出各自的最好水平。
灯会到一个村庄拜访,需要提前发“拜会帖子”。帖子上说,下午1-2点就会来。由于需要有人接送,我们早早就在家里恭候。下午2-3点时,接到消息说要等到晚上7,-8点钟。没办法,就只能等了。
事实上,到晚上9:30左右,传说中的“四条龙”才姗姗来迟,有些人都差不多快要或已经休息了。听说龙灯来了,很多人都相继来围观,毕竟是一次久违了的小小的盛会,甚至有些人长这么大还没有亲眼看到过,不知道龙灯究竟是什么样子。龙灯舞到了家门口,看灯的积极性与热情都非常的高。
灯来了,霎时间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原本寂静的乡村夜晚顿时热闹非凡。因为有接待任务,我燃放了鞭炮后要对舞灯者进行引导和安排。年轻人赶忙掏出手机拍摄视频,他们急于到朋友圈去分享。
接灯有一定的讲究,搞错了会受到指责。首先,要将灯引到“土地庙(我地称之为‘敬老爷’)”旁边,灯要“拜会”本帮土地。其实就是在土地庙旁放个鞭炮接一下,意思是尽地主之谊。而后,龙灯需要在土地庙旁绕一圈,算是对土地的敬重。
拜过土地之后,第二步是游祖堂。祖堂一般都是一个大家族供奉先祖牌位的地方,受到后世子孙的景仰膜拜,所以灯来了也都要去“拜”祖堂。游祖堂照例需要放鞭炮迎接,好在农村对于燃放烟花炮竹没有进行管制。龙们盘旋着进入,从上祖堂,经天井,过下祖堂,一个来回,而后盘旋而出。龙灯游祖堂时,一般一次只能进两条,所以四条龙需要分两个批次游。其中的两条龙游时,另外两条龙在外面等候。但它们并没有歇着,边等时仍然需要在大门口舞动盘旋。
灯们游完了祖堂后,接待方如果在主办方有亲戚关系,那么接待方的亲戚们也一般也会单独迎接,让龙灯们到自家院子里和厅堂游一圈,以示对亲戚关系的看重。亲戚们除了接送都会燃放鞭炮外,还会准备一些彩礼,譬如钱,香烟或者为龙们批上一条红布,叫着“披红”。客气的亲戚还会拿出糕点和茶水款待花灯人员,让他们补充点能量,得到片刻的休整。因为舞灯对体力的消耗蛮大,吃点东西和稍许的歇息很有必要。
上述几个环节走完了,接下来是压轴戏--龙戏珠与龙盘柱子等表演。这也是最精彩的时刻,舞灯者会使出全身本领,将龙舞得活了似的。舞到高潮,围观的群众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喝彩声。龙灯表演也是在最精彩动人的时刻戛然而止,鸣金收兵。
到这里,整个龙灯会的表演结束。为了对他们辛苦的表演表示感谢,我们再次燃放鞭炮为他们送行。那些没看过龙灯会的年轻人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目送龙灯去下一个村庄,直到它们消失在夜幕之中才肯离去。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子里也组织过龙灯灯会,参加过的人回忆说那是在1980年。记得那些年,我们周围的灯会娱乐非常的兴盛,动不动就是好几班,常常是这班灯会还没走,那班灯会又来了。
后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也就很难组织得起那样人数众多的群主性活动。而且,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丰富多彩,人们对灯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淡了,所以灯会就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和年轻人的奢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首先需要文化的兴旺。文化自信则国家有凝聚力,人民有信仰。传统的民间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需要进行仔细地辨识,让精神食粮得到保护和传承,文化垃圾和糟粕,得到清理和摈弃。去伪成真,发扬光大,文化才能进步,人们的思想境界才能提升,是为国之幸甚,民族之幸甚。
02-27-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