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是4号,清明时节雨纷纷,江南细碎的雨洒在身上,很滋养润肤的感觉。这一天,不仅是节日,也是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情深追思的清明,也是天朗气清、踏青寻春的清明。对农家来说,此时正是春耕、春种、春管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这一天的习俗,除了祭祀扫墓,还有踏春、插柳、放风筝、植树、食青团等。趁着放假和儿子休假回乡,做了好多小食应景。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清明节气,最著名的一幅画确实是《清明上河图》。关于作者张择端,人们只能看到一句话的简历: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这个为后世奉上伟大作品的人,只是寂然无闻的一个习绘者而已。但他用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交叠的、繁密的关于一座城市、一个时代、一个节令的往事图谱。在中国历史上,记述节令物候、节令风俗的“岁时记”有很多,但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直观、鲜活的图画版“岁时记”太少了。
清明是个思亲的日子,我常想起我的祖辈和离我远去的爱人。生活中,我们奔波不止,为家为工作,怕被这世界落下,不停地充实着自己,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身边的亲人。但只要亲人在那,就会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的眼睛可以装下所有东西,唯独眼泪装不下。小时候扛着麻团给我吃的舅舅前几年走了,爸妈也已经年老痴呆进入耄耋之年,身边的一些至亲至爱渐渐远离,虽然说聚散是人生常态,却忽然有点悲凉的疼渐渐扩散……眼眶早已潮湿。儿时不懂清明节的真正含义,那是因为我们最亲最爱的人都守候在身边。当长辈们和爱你的人越来越少,多年之后那种被宠爱只剩回忆,也才真正明白了相聚与别离的意义。那些习以为常的瞬间,却是再也不见。
也许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会更懂得爱和珍惜。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当你的呼吸停止,生命体征完全消失时——这是生物意义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这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你将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所以,纪念一个逝去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记住他。当所有的节日,都被喜庆、欢聚和圆满这样的词定义,唯有清明,有关死亡和悲伤。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时节,正是祭祖扫墓的时间,这一天,游子返乡,在祖先的坟前除草祭扫,放上供品,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也许,最好的怀念是记得,也是放下。越是思念故人,越是应该认真生活。因为那些爱你的人,一定希望你过得更好一点。你要好好地替故人用眼睛,摄下每一幕难忘,用心感受每一天的珍贵。你要带着这份思念,装着那些爱恋,尽兴地过好你的人生,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懂得生命的可贵,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天清气明,杨柳泛青,愿你不负时光,珍惜当下,四季的轮回皆由春始,生命的轮回皆由爱生。
走过清明,会让我们跳脱出来明白很多道理。记得在卡洛斯·卡斯塔尼达的《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上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你以为,自己还有充裕的时间,生命会永远延续下去。事实上,你只有些许时间停留,短得不够亲眼去见识所有的奇妙。不论你现在正在做什么,很可能就是你在世界上做的最后一件事,也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战。”然后有人问:“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答曰:“利用它。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和死亡的联系上,没有反悔、悲伤或忧虑。集中心思去想,你已经没有时间了,然后让你的行动自然发生,让你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你在世上的最后一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行动才有正当的力量。否则,你穷尽一生所为,也不过是个胆怯的人而已。”
人的一生,会追随很多内心向往的东西。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入焦虑,比如突然有一段自由时间,却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摇摆不定上,静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有时只是在封闭的世界上,感受着自己的存在,还在时刻与自己保持着联系。当我们目睹别人的痛苦、或看到美好的事物潜然泪下之时,其实是精神上的自我在说:“我还在这里。”当然,如果你无法接受不确定性,它就会转化成恐惧。如果你完全可以接受,它就会转变成更多的活力、警觉心和创造力,会成全你去获得一种确定性。所以,一切世间相变化无常,依心而建立。懂得随缘,你就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