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星火:为何我们需不断 重述历史的故事

当电影定档9月18日的消息传来,一些声音质疑:“同样的历史为何要反复讲述?”这不禁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他每日被鹰啄食肝脏,夜晚又复原,如此循环往复。历史记忆何尝不是如此?看似重复的讲述,实则是记忆不断被侵蚀又必须不断重建的过程。历史不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星火,唯有不断添柴,方能永不熄灭。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感知方式。上世纪60年代的《地道战》《地雷战》用英雄主义叙事激励建国初期的国民士气;9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开始尝试呈现历史的复杂面相;而今天的则可能以更国际化、更人性化的视角审视那段黑暗岁月。当老一辈通过书本了解抗战历史时,当代年轻人则通过电影、游戏、短视频等多元媒介接触历史。媒介形态的变迁要求历史叙述必须与时俱进,以新的语言与年轻世代对话。“若因之前拍过”就停止讲述,等于主动放弃了与下一代沟通历史的机会。

历史记忆的保鲜需要持续不断的精神能量注入。犹太人对大屠杀的记忆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为他们建立了完整的记忆传承体系——从集中营遗址保护、幸存者证言记录到艺术创作的多元呈现。同样,南京大屠杀从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发展为今天国际社会广泛认知的历史事件,正是通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作品的接力讲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对历史的遗忘本身就是一种罪过”。历史记忆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持续注入新的诠释能量,集体记忆就会在代际更替中逐渐淡化甚至扭曲。那些认为“看腻了”的声音,恰恰证明了历史教育尚未找到最有效的当代表达方式。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当理解:历史重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记忆的再生产、精神的再传递、智慧的再发掘。那些认为“看腻了”的声音,或许未能领会历史意识的深层价值。从石壁上的原始壁画到现代银幕上的光影叙事,人类一直在用当时最有效的方式传递集体记忆。当在9月18日这个特殊日子上映时,它将成为又一支记忆的火炬,照亮历史的暗角,温暖当代的心灵,指引未来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普罗米修斯,肩负着守护历史火种的重任——不仅为了过去,更为了所有尚未到来的明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