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当电影官宣定档9月18日,当《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历史题材影片接连涌现,有人发出疑问:“同一段历史有必要反复讲述吗?”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80周年,这个问题的答案愈发清晰——历史不仅需要讲述,更需要反复讲述,因为每一次讲述都是对记忆的唤醒,对精神的传承,对未来的警示。

反复讲述历史,是为了对抗记忆的褪色。人类的记忆天然具有衰减性,随着亲历者的离去、时代的变迁,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历史细节容易在岁月流转中变得模糊。部队的细菌实验、南京大屠杀的血色惨案、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这些历史场景如果不再被反复呈现,可能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就像故宫的文物需要定期修复,历史记忆也需要持续“保养”。影视作品用具象化的镜头语言,将文字记载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画面,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历史的温度与重量,防止集体记忆在时间长河中被稀释、被遗忘。

反复讲述历史,是为了让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历史不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精神的载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展现出的爱国主义、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支撑民族前行的宝贵财富。不同时代的创作者从不同角度诠释历史,能让精神传承焕发新的活力。《南京照相馆》通过影像修复技术让历史“重生”,《东极岛》聚焦普通渔民的救亡故事,这些作品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从个体命运中挖掘精神内核,让年轻观众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如同火炬传递,每一代人都在历史讲述中注入时代理解,让精神之火永不熄灭。

反复讲述历史,是为了筑牢现实的精神防线。历史虚无主义从未停止渗透,一些人试图歪曲、淡化甚至否定侵略历史,消解民族精神根基。在这样的背景下,反复讲述历史成为必要的“免疫接种”。通过客观呈现历史真相,用铁证如山的事实驳斥错误言论,让公众在清醒认知中建立历史自信。抗日战争胜利80年来,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但历史教训时刻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忘战必危。反复讲述抗战历史,就是要让“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和平年代保持忧患意识,凝聚起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强大力量。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讲述历史的方式不断创新,但讲述的意义始终如一。从纸质书籍到数字媒介,从纪录片到剧情片,每一次讲述都是与历史的对话,与时代的呼应。当在银幕上重现那段伤痛记忆,当更多历史题材作品走进公众视野,它们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历史照亮前路,让精神指引方向,让中华民族在铭记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走向复兴。这,正是历史需要反复讲述的深层意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