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年目标活动,却是第一次完成年目标“任务”。这短暂的16天,我更原意把它当作是第一次参加年目标的经历。
在我心底,“任务”二字不是必须完成的作业,仅是一种手段,让自己能够按照节奏,一步步把想法呈现出来。它的最终导向,是让自己在套成熟的框架下,想象、规划未来一年。去年,我为了填工具表而做出“年目标”,今年,踏踏实实地按照“期待-目标-计划”的顺序,一步步地闯关打卡。相较群里优秀伙伴的年目标,自己确实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每个人有各自的成长时间线。
现在的自己,还在继续改年目标,寻找要做成的事是什么。
越觉得困难,越要花时间做
印象特别深,8号晚上开营,10号晚上要提交任务1(全年期待)。自己对玩法和规则不熟悉,又不想拖到最后一刻交,时间有点紧,觉得困难重重。一方面是载体的陌生,这次是借助幕布发布学员手册,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在手册里查询。活动后期,深感学员手册的方便,随时随地查找。但刚开始,不了解幕布功能,信息突然不见的慌乱,理不清手册里各部分关系的紧张感,一度让自己的节奏还没开始,就想打退堂鼓。
另一方面是生活里突然撞进超多信息量,任务卡的发布,群里各路大神的交流,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力不足。第一次写作业但看不懂任务的焦虑(如“什么是满意”),曾让自己怀疑接下来的任务怎么学习,怎么完成年目标。支撑自己走出第一步,是“听话照做”。既然我选择和相信,那老师设置的任务肯定有其道理。9号一天,我把学员手册和“易仁永澄”公众号年目标目录都设置浮窗,得空的时候点出来,对文字部分反复阅读。到晚上,大致了解此次活动的规则和操作。对于整个活动的熟悉和自身节奏的把握,是在十几天中反复学习、输出过程中慢慢形成。
完成任务6的过程,也有这种体会。得知老师会分享计划工具表,兴奋感大致维持一分钟。真正点开链接,在石墨表格里既排斥又想要,既着急又必须冷静地摸索了好久。对工具的不熟悉,对目标、期待如何分解的犹豫,任务6长情地陪伴我的周日,直到我把核心期待分解到月份,想做却“做不出”的矛盾,才慢慢转化为“居然可以”的欣喜。
难才要花时间做。花时间把难做的事做了,自己才会真正离开原地,往前走一小步。
另外,发现之前的一个习惯,喜欢工具(“器”),但将“获得工具”等同于“学会工具”,逃离使用工具的不适应阶段。倘若只因工具的使用过程困难而不做,什么时候才能物尽其用,为我所用?
主动参与,敢于迈出第一步
与以往参加线上活动的最大差别,是“敢”。一个是我居然敢提问了。不管是社群还是现实,我更多是处于倾听和潜水观察的位置,如果遇到问题,想着积累足够就可以自行解决,或看别人的解答,也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是什么触动我?模块1的答疑会,老师逐一回答提问的伙伴。潜水的我突然意识到,如果问题被老师看见和解答,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节省自己到处撞、四处寻找的时间,把时间直接投入到行动中,不是更好?所以当我画具体思路的怪兽时,出现“时间安排”的疑惑,要是其他期待也需要这个时间怎么办,要是有其他任务冲突怎么办,果断在接龙区提出自己的问題。老师在答疑中,提到这种“担心”来自对全年时间的把握不足,时间是够用的,跟任务5视频先做一遍。我之前从来没有盘算过时间,至于事情安排在哪个时间段,也没有概念。做任务5时,看见“时间”的过程蛮神奇的。之前很多时间被无意识消耗,也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导致“拖延不想做”的循环。
关于问题,还有两个体会。在模块2答疑会中,我第一次知道要怎么提问题。若向人请教,要提出在场景和运用中出现的具体同题,老师可以在高维的角度直接解决掉,这种回答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如果不提具体问题,获得“用心用爱”的回复,并没能真正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我还是不太懂提问。有幸获得点评机会,居然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那是高能、高维的永澄老师啊啊啊。点评现场我边顾着兴奋、紧张,边整理老师的意见,没能像其他伙伴一样提出自己的需求与困感。我的反应还是慢了些,不清楚自己在接下来可能会遇见什么同题,也没有及时归纳在目标制定过程出现的问题。提不出问题并不代表我没有遇见回题,这件事的未知(云朵)还存在不少。(也许我该考虑给自己改个微信名)
另一个是我居然敢主动寻求点评机会。之前,我肯定悄悄完成作业,然后继续潜水至结营。老师刚放出福利的前两天,自己还没完成年度目标,另外也觉得自己的期待、目标好简单、好小,完成之后发出来也不一定能评上,评的时候要是招架不住怎么办?幸亏群里总是满满的力量,被点评的小伙伴找准自己的方向,围观的小伙伴反馈受益良多。
我在围观点评后问了自己三个回题,为什么怕被点评?害怕暴露真实的、弱小的模样。没有被点评会有什么遗憾?投入更多的时间与成本,还不一定找到正确的方向。二者比较,谁轻谁重?很快,我就在周一的接龙中写下名字。我的“敢”为自己带来可能性,有幸成为被点评的7名小伙伴之一,幸运地知道目标设定存在的題。迈出第一步很难,但不走出第一步,我不知道和可能性的距离如此近。
不要完美,学会多次调整
完成第1版,才有调整的基础。在做年目标的整个过程,无数次萌生希望被直接指导的念头。估计内心真正的声音是,什么弯路都不想走,想直接抵达终点。“不见得非要我点评了才能往下做”,老师在群里说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自己先走走。老师确实可以让自己少走几年弯路,但自己得先出发。探索走的是哪条路,寻求的指导更有针对性,自己也能理解与调整。每天学任务卡、多次看视频资料,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任务。非常幸运获得永澄老师的点评机会,发现3个目标都是“手段目标化”的表现,我要状态好、会思考,然后呢?老师的挑战让自己无力招架,也比以前理解筷子与吃饭的故事。
完成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完成所有的打卡任务,年目标就制定好了?得到老师的点评,事情就结束了?做出一份符合原则的年目标,2020的满意度实现了?远远没有。发现自己有“事情只需要做一遍就可以”的妄想,调整意味出错,这样会“打击”自己。可这不是说明自己比以前成长了么?用现在的自己打击以前的自己,不也挺好的。“完成”意味着有结果,就像第1版的年目标,让我得以重新思考“核心期待”“要做成什么、解决什么”,然后找到2020年真正的牵引力。
写在最后的感谢
特别感谢永澄老师发起年目标活动,以闯关打卡的方式设置活动,让作为小白的我可以一步步往前走。谢谢老师的点评,一开始我把筷子故事当论据听,当“手段目标化”体现在行为上,能得到老师及时的指点,在重新调整时会有意识问自己“要做成什么”。
谢谢晨舞助教,在我对使用幕布产生焦虑时提供帮助,在每一份作业留下鼓舞和肯定的点评。谢谢所有的助教和支持者,让整个活动充满向前的力量。
最后,谢谢自己,突破一些障碍,有新体验,在复盘时发现不曾留意的观念,愿意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投入时间。
我,终于来了,未来,还想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