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几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
产品经理做第一款产品时,最好只花50%的力气,留下剩下的力气做后面的迭代工作。如果一开始就花100%的力气做第一款产品,结果上线后数据不好的话容易令人崩溃,至少会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
需要先说明的是,以上这个指的是心理层面的战术
产品经理开始做一款产品时,常常会赋予这款产品很多功能和厚望,毕竟是自己产品生涯第一个亲生的孩子。作为合格的‘父母’,产品经理非常愿意倾注自己所有心血给自己的第一款产品,亲力亲为画原型,P图,争取最好的资源,期盼上线那一刻产品数据指数级爆发,最不济也要像一支潜力股,好对得起自己呕心沥血的付出。
虽然大家都懂失败是日常的道理,但放到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心血的产品上,大家就不一定能看得这么开。一旦实际数据远低于预期,这可能会打击产品经理的积极性,甚至是自信心。而越是知识储备越好的产品经理就越会发生的问题,毕竟自己为了做第一款产品可能学遍了用户调研,需求分析,原型图等等技能。
所以这里还是建议适当调整预期,还是那句话,道理都懂,但怎么调整预期呢?下面分享一下方法论。
对结果的预期和实际付出有很大的关联性,多劳多得是符合人的认知的,所以要降低预期从调整实际付出比较可行。但这里的实际付出不是指产品经理应该对产品产生懈怠心理,而是让第一款产品足够简单,不需要过多资源即可上线。
很多产品经理往往喜欢一开始把多个功能放到一款产品里,比如想做个答题类产品,首先会想光答题不够好玩,得提供几种玩法,比如计时挑战,好友对战,然后再想好友对战得有社交互动才有粘性,所以要增加个私信功能,做的过程中又觉得光做熟人私信多没意思,就加个陌生人匹配和私信功能.......功能不断增加导致需要的UI,开发,文案资源可能都是成倍地上升,上线周期一拖再拖。
如果一款产品经历了上述过程,已经没办法对这款产品做出准备确定了,并且整个团队对这款的产品数据预期是没办法降低地。但更恐怖的是,等到产品上线后,由于产品定位不明确,连推广也会是一个问题,到底是主打知识答题,还有好友互动,还是陌生社交。
实际上如果不是像BAT那样有动辄千万流量,覆盖用户画像广,是没办法做到同时让产品触及深度用户和浅度用户的,而且入门新人也拿不到这样级别的资源。最后更可能是聚焦一类核心用户做推广再迭代(其实就是回到原点了)。
所以与其最后兜兜转转回到原点,不如一开始就定义好核心功能,合理设定预期,快速上线,多次迭代调整功能,收获阶段性成果和教训。这样对产品发展和产品经理的心理素质都有好处。
希望刚开始独立做产品的同学都能谨记这点,但不容易克服,人都不容易客观地看待自己,即使有同学看到了我现在说的内容,相信也还是会踩到相同的坑,但踩过一次后就深刻了,也挺好。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