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深圳的小伙伴在群里转发了两条消息,一张新闻截图,一个龇牙笑的表情,新闻标题黑体加粗分外显眼,“北京房租负担排名全球第一”。照着原标题到网上一搜,果然有这条新闻,调查是英国某个非盈利性组织发起的,研究对象选了全球15个城市。新闻本身倒不是很引人惊奇,反而是新闻下面有条匿名评论的赞数水涨船高,字数挺多,粗略扫一眼只记住“北京的‘建设者’”这几个字。
去年坐火车到北京实习,终点站北京西站,出站口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挤满了操着各种口音问路的外地人,走五步就能碰到三个。刚接触这个新环境是好奇又感慨的,后来呆了三个月也就见多不怪了,不仅不怪,还让小伙伴们对这个城市的好感度维持在及格线上下。不过要论见到最多的新面孔,大家的想法意外统一了,外省的人员数得上第一第二的话,那群一看就不是国人的怎么着也得混个并列第一或第二,唯一的区别大概是呆的时间长短了,从所见所闻来看,不见得谁更长。
实习时公司统一安排住宿,落脚的旅馆离五道口黄金段的公司顶了天有10分钟的脚程。附近高校不少,日常逛个街吃个饭经常是前面一堆妆容精致叽叽喳喳的留学生,后面一群西装领带沉默不语的下班职员。有时候外出的时机特意错开了交通拥堵期,但地铁上依旧人满为患,挤得前胸贴后背,几个不习惯背包的女生也没办法,甭管天气热成什么鬼样,一旦有实习生集体活动,必然带着一只双肩包,一上地铁公交就背在前面。本着了解这座城市的良好心愿,公司还组织了不少针对所有实习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旅游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些旅游景点,特别是凭借特色食物而名声在外的名街名巷,一样样尽可能都搬上了日程。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起来相当累。不论什么景点总能看到非常多高举着样式奇葩的小旗子带着庞大旅游团的导游,挂着工作牌挎个小包,手里还拿着一只电力充足的喇叭,用英语或者其他什么语大声招呼团员自由活动,几点到某某地集合。这情景几次三番遇到,每一回都少不得引得小伙伴感叹一声:有种北京被他们占领的奇怪感觉。
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才会选择北京作为梦想出发地呢?小伙伴们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资源设施确是一流的,但外在土壤再湿润再富有营养,也不会适合本该于沙土淤泥生根发芽的种子,如果硬是抱着不信邪的态度去谋生去闯荡,也许你的梦想会死在那里。
实习结束后,老师挨个儿问过大家对北京的印象如何,小伙伴相互瞅瞅,然后羞涩笑笑,还行吧,总之肯定是家里最好。
老师也笑了,满分100分儿你们能给多少分儿?
大家再次交换了意见,90左右吧。
老师追问,怎么算的?
及格肯定得有,不然说不过去,还有三十是他的历史加分。
老师明显是懂了这话的言外之意,一时无言。
踏上返程的前一天晚上,几个女生最后一次一块儿坐地铁外出,不为其他,只为把公交卡销掉。这座城市不适合她们,没必要给自己留条退路。不是什么怯于竞争,而是因为尊重,他接纳的人够多了,人才不才应有尽有,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才不会让别人的光环埋没自己。
北京是心脏城市,他确实具备不断吸引劳动力招揽人才的魅力,但是既为心脏,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应当有输出过剩的无用的材料这一项必备功能,否则这颗心脏迟早会退化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