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渔唱唱
《寻梦环游记》,一部低排片率的电影在中国大卖,完成了完美逆袭。
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
小男孩米格为追寻音乐梦想,不惜与家人决裂。亡灵节这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亡灵世界,见到了自己的亡故家人们,以及他的偶像歌神德拉库斯,并将之误解为自己的曾曾爷爷。在亡灵世界只有一天时间的米格渴望得到德拉库斯的祝福,从而回到阳界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
另一角色埃克托则一直希望得到活人供奉,从而通过花瓣桥见到女儿可可。于是二人合作,各取所需。在与德拉库斯接触的过程中,米格得知其道貌岸然的面纱下,真实面貌是伪君子、杀人犯和欺名盗世之徒,幸运的是他也发现了自己的真正的太爷爷是心地善良,名副其实的歌神埃克托。
米格成功回到阳界,并在最后关头用音乐《请记住我》让曾奶奶可可在弥留之际想起了自己的爸爸,也就是埃克托,并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笔记本,里面是埃克托创作的歌曲及被撕下的有埃克托头像的照片。
米格因为这次奇幻之旅,明白家人的铭记才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同时理解了爱是铭记的最好方式。细细推敲,会发现故事情节如此简单却好评如潮的电影,绝非浪得虚名,与其主题的选择、视角的选取脱不开关系。
一、用“死亡”拨动观众心弦
从这部治愈系的电影之所以能赚到观众的眼泪,是因其以一种较为轻松诙谐的方式探讨了较为沉重的终极话题:死亡。既能引起共鸣,也可以触发观众思考生的意义为何?死后又能留下什么?
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类的灵魂并没有因此而获得解放,相反精神焦虑、物质匮乏的恐慌成为常态。在中国,“佛性青年”、“油腻的中年”、养老困境不断被提及,都折射出社会不同人群的精神危机和面临的生存困境。
生的卑微让人们不禁感到活着的无力感和无价值感。
电影故事主要发生在死者的世界,却给予了人们一种最轻松慰藉,告诉人们生的意义就是被家人铭记。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容易实现的。所以《寻梦环游记》给了艰难生活的人们一剂慰藉良药,其掺杂梦想和亲情等多种元素,很容易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影片里的鬼魂们,只有获得活人的供奉才能通过花瓣桥,在亡灵节这天看望在世家人(当然活人是看不见他们的)。同样只有被活人铭记,才能在死人的世界“活着”,否则就会消失殆尽。
米格的曾曾爷爷埃里克因为追寻梦想离家出走而被家族出名,因此他既不能回到活人世界,也可能面临在死人世界消失的危险。追寻梦想的他,多么像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曾经为梦想奋不顾身,蓦然回首才幡然醒悟,家人才是活着的意义。
电影中的猪皮哥消失时,埃里克说:“如果在那边的活人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这边的你就会消失,我们叫,终极死亡。”“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生前认识的那些人来讲……”(电影45—46min)我想,很多人都被这句台词打动,并落下眼泪。
活着的意义并不是要做多惊天动地、宏伟辉煌的大事,被家人铭记就能创造意义。影片对人们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无疑给了最简单也最暖心的答案,正如电影宣传画上所写:
“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二、儿童视角里灿烂缤纷的死亡世界
电影一开始就以“我”,小男孩米格的口吻交代了自己的家族故事:
曾曾奶奶伊梅尔达因丈夫出走追寻音乐梦想而痛恨音乐,至此立下不许家人接触音乐的家族传统,并带领家人走上了手工制鞋的道路,并渐渐发展成家族产业。
伊梅尔达对丈夫埃克托心怀怨恨,所以不许子孙供奉其照片。“我”出生在这个无音乐只有鞋的家族里,却疯狂地迷恋音乐。
通过这些自叙,交代了整个事件的背景,也预埋下了冲突——小米格追寻音乐梦想的渴望与家族传统之间的抵牾。
影片塑造的米格是敢想敢做、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典型儿童形象。其实也只有这样一个单纯勇敢,没有被社会和家庭规约的形象,才能更好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即使是冲动和自私也可以得到观众的谅解。这与太爷爷埃里克的出走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出走,相信观者对待两者的心理体验一定截然不同。这也是电影选取儿童视角的巧妙之处。
电影至始至终以米格的所见所闻为主线,虽然穿梭于阴阳两界,制作者却无意渲染生的艰难与死的可怖。相反,影片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死亡世界,原本应是阴气沉沉的地府也摇身一变为斑斓绚丽的游乐园。因此,影片采用的色彩大胆又夸张,为的正是符合孩子世界里色彩的绚烂。
电影采用的色彩主要是明亮的黄色,如万寿菊花瓣铺就的花瓣桥,吉祥物爱博瑞琪等。黄色属于暖色调,这就消减了地府的死亡气息,提升了观者的视觉体验。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狐狸告诉小王子:
“对我来说,你无非是个孩子,和其他成千上万的孩子没什么区别。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无非是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只狐狸没什么不同。但如果你驯化了我,那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是哦也是独一无二的……”
狐狸称这种驯化为“创造关系”。
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人们创造关系,被记忆被诉说,虽然最终一切都会消失,但至少有人曾经和我们有过一丝一缕的关系。
这,也正是电影《寻梦环游记》要告诉我们的真理。明白这一道理,死亡也可以像儿童的世界一样绚烂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