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打卡”这种行为,于我个人而言,初始确实不是很能理解。
读书、观影或者跑步、语言学习,诸如此类近似于喜好这些事物的人而言是近乎吃饭睡觉呼吸一样的日常需求,没有什么仪式化的必要。更没必要每日贴出来供他人观赏。但也许是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太耐不下心做事,才需要“打卡”这种形式化的自律。
诚然,自律即自由,缺乏自律的人更难去走上更高的平台去看更开阔的世界。
就个人而言,我自认为不是一个严格自律的人,行为拖延懒散多过于严以律己,所谓的打卡、写手账check to-do list无非是一个自我约束和严谨性表示,在治学方面,我非常推崇这种特质。我非常佩服有规划有毅力的人,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有条不紊处理生活各类琐事。于是,也开始尝试选择打卡来提高自我的自律意识,微博搜索看到很多po主分享各式style的手账集合,但也渐觉“打卡、手账”被量化成一个炫耀的凭证,而非记录的见证。在越来越多的人那里,情势已经演变成了为了打卡而打卡,有不少人定下了一年读100本书的目标,可是100本其实大大超出个人阅读能力,最后为了达到数字囫囵吞下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这种结果是可悲的。还有些人,跟随风气看到别的studyaccount做得很利落,就强迫自己去做同样的事,那不如还是先思考一下自己想过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没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比没有规划目标更加可悲。
手账的风靡给很多人带去了更好的生活体验,从拖延到执行,从随性到严谨,从混乱到有序,这当然是好的,如果这是你乐意并喜爱的事。而我更想说的是,如果能在随性之中有目的,混乱之中见清晰,也未尝不是一种境界。
不做生活规划,但依然每年看完100本书,观影200部,爱吃肉不节食依然有空泡健身房拥有马甲线,你不能说这样的生活是没有节制缺乏秩序,节制不能成为生活的束缚,生活中过于条条框框的人,必然也略显呆板,重视感受多过结果,拥有最高级的自由,体会最自在的人生。
朋友圈里有位好友,例行每日日常打卡,至今已499天,停止打卡于2017.7.12。
那天我问她为啥停了,她的回答是: 感受到做事要静悄悄的,知道的人越少,能量越容易聚集,天下皆知会有消耗, 如果一件事告诉别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行动就会打折扣。
开启打卡模式或者关闭,其有益还是无益因各人而异,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在放弃与得到之间的较优选择,所以无可指摘,我们选择了某种生活,而后生活接纳了我们,无数星辰在宇宙里安静地沿轨迹运转,虽然渺小,却与众不同。
买了新的TN本,用来做方便携带的观影日志,拾起了时写时断的摘抄本,从六月起坚持每日记录手账本,我不敢对自己行为做出太多承诺,但既然选择了如此生活方式,便要为这种方式注入热情与坚持真诚用心的打卡下去,不敷衍不懈怠。
今日哪及惜时,人生在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