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举世闻名的“高棉的微笑”,就要说到巴扬寺。巴扬寺在吴哥城的正中心,吴哥城的英文名叫Angkor Thom,Thom在当地语言里的意思就是“大”,因此吴哥城又被称作“大吴哥”,以区分被称作“小吴哥”的吴哥寺。
吴哥城呈正方形,由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高8米,整个城市有5道城门,除了东西南北四个正门,在东门的北面还开了一座胜利之门,可供骑乘大象进出。护城河桥上的雕刻采用印度教的搅拌乳海的神话故事,两边各有54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双方进行激烈的角力。
巴扬寺是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所建,他还广修道路,为母亲修了塔布伦寺,为父亲修了圣剑寺,为自己的臣民修了包括龙蟠水池在内的100多所医院。除此之外,吴哥通王城、班梯科迪寺、班梯赤玛寺,和涅盘圣池、象台、“癞王”平台也是他在位的时候修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阇耶跋摩七世算是真腊王国最伟大的君王!
阇耶跋摩七世被称作“银发皇帝”,因为他55岁才即位。他之前一直住在占婆国(现在的越南中部,会安一带),那个时候,真腊国国力减弱,公元1177年,占族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们分别从海上和湄公河上游进入洞里萨湖发动突然袭击,并攻陷了吴哥、烧毁了王城,其后柬埔寨沦陷达4年之久。其实阇耶跋摩七世也有过两次做皇帝的机会,他都放弃了,在占婆人攻占了吴哥之后,看见自己故土举国上下,生灵涂炭,他遂返国,担起重任并组织复国军,以四年时间击退侵略者。这一次,他没有再推让,在花甲之年做了皇帝。
巴扬寺的建筑风格较其它庙宇有所不同,这是因为阇耶跋摩七世后来改信了大乘佛教,把大乘佛教作为了国教。在这里,莲花、四面菩萨像等佛教元素成为巴戎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现出的永无休止的两种力量的牵扯与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宁静、包容与恒远。
阇耶跋摩七世为什么改信大乘佛教?因为多年的征战,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心生悲悯;有人说,巴扬寺里面四面佛陀的头像其实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
在巴扬寺的第三层平台,真的是一步一景。就算是走在室内,也能透过门框、窗框看到四面佛。建造师似乎早就计算好,在什么地方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致。那些门框就好像画框一样,正好把佛陀框在里面,仿佛一幅画卷。
巴扬寺第三平台上有54个四面佛塔,因为它代表了吴哥王朝在鼎盛时期所统辖的54 个省份。当时阇耶跋摩七世在击退占婆人以后,继续进兵征伐占婆、寮国南部。领土遍及湄南河下游广大的地域,以及马来半岛的北部。他逐步将真腊王国由一个破败之国发展成为一个统辖54个省的强大帝国,成为吴哥王朝最盛的时代。
这些四面佛的面相各不相同,或浅笑,或端庄,或悲悯,或淡然,目光或低垂或直视。表情随着光线的转移,观看角度的不同也有变化。你在这个平台上无论走到哪里,能够感受到那些慈悲的目光,这些目光仿佛时刻注视着芸芸众生。这就是那个最著名的“高棉的微笑”了。
清晨的阳光照着石像,斑驳的巨石头像显示出历史的厚重。这个微笑很神秘,似笑非笑,似乎带着喜悦,又带着慈悲。彷佛告诉经历无数坎坷的柬埔寨人民,一切苦难都会过去,始终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