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爱模仿,又缺少鉴别能力,即使是那些不好的事情,一旦多次接触以后,也会渐渐麻木并染上恶习。
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平常带孩子最多的亲人,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所拥有的善良、乐观和宽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会从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
所以,为人父母者责任重大,要随时警醒自己,做孩子的好榜样。
无论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看起来多么不起眼,都会像星光一样,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里。那些美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影响着父母的人生,也会造就孩子未来的人生,甚至会成为孩子未来家庭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
6岁以下的孩子,如果父母希望培养他什么品质,要明确告诉他,以后孩子会很乐意去做。当他做到了以后,父母一定要给他一个回应,他会知道这个事儿是大家所肯定的,日积月累这方面的品质就会形成。
父母不喜欢他做什么,而他做了,父母要告诉他,这样做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良影响。
我们为孩子所营造的环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关注。这样孩子就会注意自我心灵的成长。
爱是什么?
就是父母为孩子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所做的一切。切莫丰富了物质,荒芜了精神。
关于道德管教,环境的营造,我们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1)尽量采用自然惩罚的方式。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急切的、人为的方法,都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有害后果,而运用自然的原则,反倒会形成一种开明的家庭管理。只要可能,就让孩子从经验中去受教育,使他既不至于因为受过分的约束而成为“温室中的好人”,也不会因过分任性而产生有伤和气的对抗。同时,家长们因为无须再依靠专制的手段来控制孩子行为的一切细节,也就不会由于管教过多而犯错误。
(2)用人为惩罚作为自然惩罚的补充。孩子的行为除了自然后果外,还会带来父母的反应--赞许或者反对的态度同样是孩子行为的自然后果。我们虽然不提倡用人为惩罚代替自然惩罚,但也不希望父母完全不作出反应。在现实中,应该运用这种反应来作为自然惩罚的补充。
(3)尽量少发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都失败的情况下,才能用命令的方式。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命令中考虑更多的,是父母而非儿童的利益,比如为父母带来方便,甚至发泄父母的怨气等。因此,我建议只在重大的、可能对孩子或其他人造成危害时才使用命令。而一旦真的发出了命令,我们就不应该轻易变动它,不能朝令夕改。
(4)管教是为了不管。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自省、自我教育的人,而不是需要他人时刻提醒与监督才能生活的人。
(5)不要抱怨孩子的自我意志。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意志的表现,就意味着他停止了成长。自我意志,是一种值得关注,也值得欣慰的力量。只要保持必要的引导,这种力量就会使他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
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但愿能引起我们每个家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