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夏皇帝李元昊
第一节 反骨仔
“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和北边辽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在大宋西北边,李继迁之子李德明,被大宋封为“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国、充定难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西平王,食邑六千户”,官爵名称很拗口,总而言之,李德明是“西北王”。在夏银绥宥静等州地盘上,实际是李德明说了算。
朝廷为了稳住他,每年还有大量真金白银的赏赐,李德明也不好干拿,时常进贡一点马匹、骆驼表示谢恩。
公元1011年,李德明进位中书令,第二年又加“太保”。大宋和契丹是兄弟之国,李德明两边交好,两边都不得罪。相比之下,辽国更加舍得血本,公元1021年,直接册封李德明尚书令、大夏国王。
可能是见辽国更大方,李德明不满意了,公元1022年初进攻庆州(甘肃庆阳)柔远砦。当年,仁宗即位,加封李德明尚书令。
公元1028年,李德明派儿子李元昊攻占甘州(甘肃张掖),这里属于少数民族回鹘地盘,大宋也不好干涉。事成之后,李德明立李元昊为继承人。公元1032年十月,李德明卒,李元昊继位。
李元昊于公元1003年五月初五日出生在灵州(宁夏灵武),母亲为卫慕氏。小字嵬理。李元昊性格雄毅,谋略远大,善于绘画。他中等身材,圆脸鹰鼻,额头高耸,目光炯炯,英气逼人。
李元昊喜穿红色长袖衣,戴黑色冠帽,身佩弓矢。常带百余骑兵出行,自乘骏马,前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张青色伞盖相随,从骑杂沓,耀武扬威。
李元昊喜读兵书,对当时流行的兵书《野战歌》、《太乙金鉴诀》等,手不释卷,专心研读,精于其蕴理。
同时李元昊颇具文才,精通汉、藏语言文字,又懂佛学。尤倾心于治国安邦的法律著作,善于思索、谋划,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所以说,称李元昊文武全才,并不为过。
李德明死后,辽国兴宗耶律宗真派宣徽南院使、朔方节度使萧从顺,潘州观察使郑文囿到兴州,继封李元昊为西夏王。
宋朝也不怠慢,于当年十一月派工部郎中杨告、礼宾副使朱允中为正副旌节官告使,授封李元昊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爵西平王,将李德明的封号原封不动、一股脑儿转赐给了李元昊。
可惜的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李元昊对宋、辽的封爵都不感兴趣,他在接待宋朝使臣时,不以臣礼事奉,对宋仁宗封赐的诏书,遥立不跪拜。后来虽然勉强接受诏书,却环顾左右大臣愤愤不平地道:“先王大错特错,有夏国如此,何必臣拜于他人?”
实际上,李德明在世时,李元昊就有微词,多次劝他父亲不要臣服大宋。李德明教训他道:“我用兵时间长久,疲惫了。我们三十年能穿华丽的丝绸,都是大宋的恩赐,不能辜负啊!”
李元昊则不屑一顾地回答道:“我们党项族习俗是衣皮毛,事畜牧。大丈夫立于人世,当为英雄,做帝王,穿丝绸有何用?”
因此,李元昊继位后,开始改弦易辙。申明号令,用兵法约束各部。他自己开始改穿白色窄衫,戴红色毡帽,帽后垂红缨(可能日后李自成的装束就是学李元昊的)。
李元昊为了增强党项族的民族意识,还强行发布“秃发令”,并以身作则,自己先把脑袋顶上一圈头发剃光(有点像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三日为限,不从者“许众杀之”。秃发之举,完全是李元昊验证自己统治能力和明晰民族识别的一种手段。
李元昊还废弃唐、宋所赐李、赵姓,自号嵬名氏,亲族皆以此为姓。
接着,李元昊模仿大宋设置文武班,有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等等,依次克隆,让党项族和汉人分别担任,并且规定,每月逢六、九日见官属。俨然皇帝做派了!
在衣着方面,李元昊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官服方面:文官戴幞头(类似乌纱帽),着靴子,拿笏板,穿紫衣、红衣;武官戴金贴起云镂冠、银贴间金镂冠、黑漆冠三种;穿紫长袍,扎镶金银腰带,佩戴装满锤子、短刀、弓箭的皮袋子,乘鲵皮鞍马,垂红缨。
便服方面:文武官员都穿紫色、黑色的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长衫或袍,系腰带。民间百姓只能着青色、绿色,用以区别贵贱。
每次举兵前,一定率各族酋长围猎,有所获取,则下马围坐宴饮,当场切割鲜物而食,询问各酋长在围猎中的表现,从而挑选优秀着从征。宋朝于公元1032年改元“明道”,李元昊为了避父李德明的讳,在西夏国内改用“显道”纪年。
种种迹象表明,李元昊不愿再给宋仁宗打工,而是想和赵祯平分秋色、平起平坐了。
佐料:李元昊才十多岁时,有次李德明手下用马换汉人的物品,但不如李德明所愿,李德明大怒,要杀这位部下。李元昊劝谏道:“我们是戎族,以鞍马为习俗,用马和邻国交易非急需用品,已经是失策,又因为这件事杀人,更加会丧失部众之心!”李德明很欣赏。
边帅曹玮听说这件事后,对李元昊的见识很赞赏,认为他必然是个人物。
然而,宋朝边将中,对李元昊的外貌、器度都有不同说法。曹玮也想一睹李元昊风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踪。
曹玮听说李元昊常到沿边榷市行走,几次潜到市场去等候,以期会面,但总不能如愿。
后来曹玮派人暗中偷画了李元昊的图影,见其相貌后,曹玮不禁惊叹道:“真英雄也!”
曹玮还曾经专门提醒好友王鬷道:“李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疆之患!”,王鬷不以为然,后来王鬷做枢密使,仁宗几次问西边事,王鬷不能对答,因此被罢免枢密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