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是国家是:印度。
从电影去了解一个国家,或许不那么客观,
因为电影是艺术,并不完全是真实世界的反应。然而电影能反应的是,电影人的思考,和一群人的思考。
印度,在我心目中,脏、乱、落后的国家。去过印度的朋友和同学回来描述印度的市容,听说街上有当街大小便的,听说牛也在街上乱逛的,人多的地方都是咖喱味,我脑补了一下那画面,那个地方还是敬而远之吧。
自从看了《三傻大闹宝来坞》,发现是部好电影,诉尽了陈腐的教育方式、封闭的观念,然而就在那陈腐和封闭的土壤上,开出了清新蓬勃的思想之花。
---------------------------------------------------------最近又应朋友推荐,看了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看着看着,发现一些情节是在自己经历中的似曾相识,那些情感那么细腻,感人至深,更重要的是,影片讲述的故事,关注的群体是那么小众,却成功地赚到了大家的共情和共鸣。
影片从孩子伊夏的视角开始,地上发光的拉链头,脏兮兮的小泥潭,阳光下的树叶,窗外跳跃的小鸟。
看着伊夏那亮晶晶的眼神,在荧幕外的我,时时为他担心随时会闯进镜头的老师、家长,破坏孩子沉迷的境界。然而,必然的,总会有成人,叫嚷着和推攘着把他拉出幻想,拉到大家井然有序的生活轨道中,和总是不断被打击的学校环境中。在学校里,伊夏总是学不会同学们轻松学会的东西,甚至连一个简短的句子,一道简单的乘法题都不会做,被老师抱怨和惩罚都是家常便饭。
然而,伊夏还是能经常找到乐趣,特别是画画,当他在一滴水中,点入红色,又混入黄色,看着色彩形状神奇地流动、变幻,一双眼睛闪烁着光芒。看着那个光芒,我想起了两个字:“心流”。
学校和父母却再也无法忍受他在学校里的表现,父母不顾他的强烈抗议,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希望用那里严格的纪律管束他,塑造他成为一个“守纪律”的学生。
(不得不吐槽一下印度电影的冗长,至此,电影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电影的另一主要人物-阿米尔.汗还没有出现)
就在伊夏的状态已经无助到极点时,阿米尔.汗饰演的美术代课老师尼克出现了。他的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热情,然而无法触动已经关闭对外界交流的伊夏。
尼克看到了伊夏的绝望和无助,他决定帮助这个孩子。在对伊夏的作业本仔细观察后,特地拜访了伊夏的家人,发现伊夏是一个阅读障碍症孩子,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识别字母和数字,因此才在学校里造成这么多的麻烦和痛苦。但是阅读障碍症的孩子可能有其他特别的天赋,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而伊夏,拥有超强的绘画天赋。
尼克开始用心地鼓励和辅导伊夏,伊夏逐渐开始有回应,阅读困难的问题逐渐被解决。随着尼克的教学方法的奏效,他在学校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尼克召开的一个周末全校绘画比赛,全校师生都来参加,包括那些平时不苟言笑、吹胡子瞪眼的老师们。大家都沉浸在画画的乐趣中,那几个严肃的老师也和孩子们开起了玩笑,展露出可爱的另一面。伊夏的画被评为第一,被选为校刊封面,当他被校长呼唤上台领奖时,怯生生的他在一片欢呼声中,扑向了尼克老师的怀抱。最后的画面,伊夏在学校球场上兴奋地踢球玩耍,满脸的阳光.
这部电影看得我几次泪水盈眶,影片的节奏虽然慢,但刻画人物内心的时间也不是白花功夫的,伴随着内心独白的歌词,看着伊夏的挣扎,慢慢感受这个印度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母亲,看到伊夏妈妈离开伊夏后在车上默默流着眼泪,对孩子的不舍和难受,也感同身受一般。
这部影片把我带到了久违的孩童视角,虽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曾有过阅读障碍,但是那成长过程中的与众不同的孤独,也许很多人也曾经历过。孩童时期的那种不羁的心灵,奇妙的幻想,也曾经跟伊夏一样,但随着长大,逐渐忘却,那些空间都被其他东西挤掉了。这部片子提醒我,偶尔可以让自己回去一下,没有目的地注视一下天空,水影,或者任何线条等奇奇怪怪的东西。
这部影片也让我以不同的视角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虽然还是看到“脏乱差”,但是,同时也看到了爱、宽容和幽默,并且第一次看到以电影的形式呼唤社会去关注这些特殊的孩子。完全不同于欧美大片的那些套路和风格,却有更多值得回味的情节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