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利欲所动,不为烦恼所累,不为外界所扰。不为自己所伤,这是一种姿态,更是恬淡的忘我清怀。
今天去了一个禅寺,静修,因为工作日,人比较少,礼佛完毕后,就去吃斋饭,在餐厅里,有一位老太太吸引了我的注意。大概七十多岁,头发斑白,腰也有些佝偻,在那里收拾餐具,推着车子,一个桌子一个桌子地收着。有些诧异,觉得这并不是一份非常轻松的工作。到我们这桌,才能仔细看她的面色和善,“阿弥陀佛”,远远走过,仍觉得佩服不已。
在寺庙的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中老年人在那里,工作,很好奇,看到招募义工处,便过去和一位阿姨攀谈,才知道这里的很多人都是义工,包括那位老太太。他们在自己的闲暇时,来这里做工作。很多人平常习以为常的工作,在他们那里平凡多了几分诗意。
人生的本质就是苦,快乐就是一种缓解。你痛苦的越深,快乐的程度也就更甚。你厌倦此刻的工作,厌倦无休止的加班,厌倦数不完的纷纷扰扰。在此刻,稍微放慢脚步,诗和远方便有了难以言语的魔力。可若是你能享受此刻的光阴,用心过好此刻,不用逃离,眼前的苟且也能过成诗和远方。
连苟且的能力都没有,谈什么诗与远方。
曾经有一个话题,叫做那些:逃离北上广的人都怎么了?有一个答主讲出了自己的故事,曾经在北京一家公司做文案,工作了几年,经常加班,每天看镜子都觉得自己在衰老,好像自己活得越来越没有灵魂。于是,去了大理,开了一家书店,终于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日子,晒太阳,撸猫。可是久了之后,就觉得现在的日子也很无聊,过了一年以后,便灰溜溜回到了北京。
如果没有把生活过好的能力,那远方也可能会成为苟且。
很多人对西藏都怀有一种憧憬,对那里的朝圣,对色达的天葬,对那里的人能把自己一年的收入只留吃住,其余全部捐给寺庙的敬重。于是,无数人奔赴,攻略,游记,不停,可是灵魂并不会因为你去了西藏就得到净化。你是怎样的人,并不会因为去过哪而得到改变。远方和苟且,本就相辅相成,事实就是,有否定才会有肯定,有委屈才会重生,认真对待自己,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凭借自身实力战胜了北大硕士彭敏。作为一个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不管高温酷暑,还是狂风骤雨,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的外卖小哥,用十三年的时间告诉我们,诗和远方从来离我们都不远。
双手谋生,心中有梦。即使生活再苦,也能将困顿的日子过得诗情画意般美好,情怀并不是因为此刻的困窘就能消失殆尽的东西。
很多人厌倦了无止尽的妥协与服从,很想挣扎反抗,但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不曾妥协的人。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心花路放》,记忆很深的就是一个女生,独居,加班回来以后,水管坏了,在那里手忙脚乱,灯又坏了,把手弄流血了,灯也没好,一个人蹲在椅子上,灯光忽闪忽暗,在那里打电话。歌声突然响起“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很多人遇到问题,都喜欢逃避,过得不好,就想着去远方放松下,问题从来不会因为躲避而消失,短暂的逃离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每一个看似过着诗和远方的人,都有一段熬过苟且的日子。只有真正过好眼前的苟且,才有机会去过上真正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