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每逢重大的庙会和祭祀节日,都有机会看到潮剧团的表演。按当地习俗的说法,这是唱戏给神观看。潮剧是岭南奇葩,兼具厚重与轻灵,喧阗而铿锵的鼓乐,古老而悠悠的弦诗,成为潮汕人心中不断寻味的余韵。
小时候我也爱凑热闹去观看潮剧,但并没有看懂多少,最大的印象是:响亮的锣鼓声,厚重的妆容,艳丽的服装……后来才了解到潮剧中有生旦净丑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角色、性格特点,化不同的妆。不同的剧团有不同的服装风格,有的剧团保留了繁复的纹绣图案,有的则是纹绣简练素雅的戏服,古朴自然,展现戏剧更为抒情优美的一面。
《王金龙》、《闹开封》、《告亲夫》、《刘明珠》、《袁崇焕》、《包公会李后》……潮剧的经典深根于传统文化,其剧目来源有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京、昆等剧本,也有潮汕地方题材的剧目,以及新创作的历史剧、现代剧,大多宣扬爱国思想和公平正义,歌颂民族气节。一场潮剧从开场到谢幕,演员在舞台上伴着配乐,诉说着角色的身世,演绎着故事里的悲欢离合。
有的人刚开始看潮剧没什么耐心,可能会欣赏不来,缓慢的节拍,拖长的腔调,表演像一潭死水,似无波澜毫无起伏,兴味索然。戏剧穿的服装,宽大的袖摆长袍,凤冠霞帔,有的甚至还披金戴银,珠光宝气,与现代的审美显得格格不入。小时候我对潮剧也谈不上喜欢,印象中只有老人家才喜欢看。长大后,偶然观看了一场《狸猫换太子》的潮剧,便被吸引住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此后才对潮剧有了改观。
与电视电影相比,潮剧的舞台有限,道具极少,没有美轮美幻的场景,更没有特效,很难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憾。但这也正是中国戏曲的特点,“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舞台简约写意,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在这样空灵的舞台中,演员通过身段动作、舞姿眼神,将剧情与人物、舞台融为一体,其指法、步数、神情、道白的一招一式,都塑造了形神俱备的人物形象。比如旦角会通过兰花指的表演,为剧中的女子形像增添优雅、柔美的情愫,又通过水袖的舞蹈,在一挥一摆中展现万般柔情,于低头掩面间道尽多少无奈和感伤。“木棉如火列歌殇,别有清音压众芳。”唱腔的艺术将角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得有棱有角。
后台的伴乐有古乐曲风,同时又融入了潮汕地区的大锣鼓和民间小调,在不同的戏剧表演中,乐师的伴奏或婉转、或悠扬、或豪迈。若一定要给潮剧定义一个特效,当伴乐莫属。一场争斗的开端,随着场上凝重的气氛,乐曲蓄势待发;在刀光剑影的格斗下,奏乐既紧又急,场上的气氛,随台上的形势而迸发,随剧员的情绪而起伏……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加上乐师默契的伴乐,给观众听觉上的冲击,情绪上的感染。
对比影视表演中的写实性,戏曲舞台上的打斗场面讲究点到为止,如一场刀剑的比划,对峙几个轮回,最后一个刀锋轻轻一划,对方便倒地呜呼而亡。因此,观潮剧体会其意境,大多要通过演员的技巧等虚拟化表演展开联想。
如今,潮剧的观赏人群日益变少,也很难吸引年轻人去学习表演。看台上演绎的人间冷暖、悲欢离合,仿若看到时间长河中渐渐流逝的传统瑰宝。在“娱乐至死”的喧嚣中,生活依然需要这样缓慢的、写意的、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为我们洗去尘埃、融化浮躁、温润心灵。
(文/陈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