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气要药——黄芪

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

李东垣《脾胃论》中生发脾阳,必用黄芪;张锡纯认为黄芪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之大气下陷,又说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治疗低血压,可予以补中益气汤,汤中黄芪的用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用量须30克以上。但对于脏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黄芪以升之,如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治胃下垂之患者,可予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作为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腹痛则减。又可治气阴两虚胎死腹中,如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当归30克、川芎15克、血余炭9克、龟板24克)加黄芪120克。说明黄芪重用又可以下死胎,可上可下皆在于气虚故也。补气利尿,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本品还可以补气以摄血,治脾虚不能统血之失血证。还用治脾不布津之消渴(糖尿病)(补气升阳,促进津液的输布而收止渴之效)。补益肺气(蜜炙),可用于咳喘日久(虚证)。本品益气固表以止汗,可用治气虚自汗。补气生血,可用治气不生血之证,还可托毒生肌,可用治痈疽气血亏虚、难溃难腐。本品还有益气行血之功,可用于痹证及中风不遂而有气虚血瘀证者。

黄芪以其根入药,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把黄芪列为“上品”。《药性歌诀》云:“黄耆入药,为强壮剂,具有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的功效。对表虚自汗、气虚内伤、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脾虚泄泻、体虚多汗、气虚脱肛、子官脱垂、浮肿及痈疽等疾病疗效显著”。《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名著均认为它有益气补虚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有胆碱、豆香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合物、铁、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元素,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兴奋呼吸,抗疲劳;促进造血功能,改善贫血;强心、利尿;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降压;增强免疫力;使细胞生长和再生,延长寿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排脓;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抗氧化;抗缺氧;抗辐射;抗肿瘤;保肝;抗炎的作用。

当然,黄芪治病不限于以上所说,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凡符合黄芪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皆可选择使用,活血活用,不要太局限。(搜集资料、整理、修改加上自己的观点不易,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请指正,一起探讨,一起学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11-29 同春堂 人参与黄芪是临床上常用的补气药,这是众所皆知的。既然都是补气药,为什么又要区别使用...
    沈吟溪阅读 10,639评论 0 0
  • 123456 参考《长沙药解》《玉揪药解》《本草备要》《中药学》 注:《长沙药解》选出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白丁_阅读 9,623评论 0 3
  • 一、胡适先生与黄芪的不解之缘 1920年秋天,胡适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
    六经阅读 7,274评论 0 3
  • 杏林禅之读本草,继前两天人参与朱砂两味药的辑录整理学习后,决定每日一药系列,此前已说明,参照《本草问答评注》一书药...
    陆半农阅读 8,319评论 5 7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12,728评论 2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