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衣柜,我看见了他的西装和衬衣,还有那个女人的裙子,没犹豫下手就剪!剪完了还不解气,我又把窗帘、沙发罩,还有床单都剪了个稀巴烂!
可是回到家后,我开始害怕:我,我干了什么?!我感到很羞愧。
所以几天以后,当我前夫度蜜月回来时,我给他打了电话,向他道歉。他说:只要我答应去接受心理辅导,他可以不起诉我。
凯伊坐在心理学博士苏珊的对面,讲述了自己的过分行径。她和前夫已经离婚三年了,对方早已奔向了新生活,并在前一阵刚刚再婚。可凯伊还没有走出来,她一直努力调整自己,就是想等待前夫回心转意。因此,当等来的消息是“另娶他人”时,她崩溃了,而且做出了失控的举动。
对于从事心理学研究多年的苏珊·福沃德博士来讲,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常见了。这世上为情所困的人成千上万,他们要么执着追求而不得,感到挫败和痛苦;要么被追求者死缠烂打,感到烦躁而无助。
为了帮助人们摆脱执迷恋爱的困扰,苏珊博士打算开始写作。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同事、朋友,以及前来咨询客户的热情支持!
于是《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一书应运而生。在本书中,苏珊博士不但解释了执迷者为什么执迷,被追求者为什么被纠缠的心理原因,同时也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书,苏珊博士想要传达这样的信息:除非你有严重的人格缺陷,或者心理疾病,否则执迷是可以被治愈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正自我,正常地爱与被爱。
执迷者:错把恋人当作父母的替身
什么?把恋人当父母?开什么玩笑?!一个人对于父母的爱,和对于恋人的爱完全是两码事啊!
解释这个问题,还要从执迷者的特征说起。
当一个人进入热恋期时,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爱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过,随着两人不断的熟悉,以及关系最终的确定,这种热度会渐渐退去。
可执迷者就不同了,他们随着关系的不断加深,反而会对爱人“看管”和“控制”得更紧,生怕他们跑了。这种行为当然无法让一个正常人感到快乐,它只会让对方感到人身自由被严重地限制了,甚至迫使对方不得不做出分手的决定。
但执迷者不会就此罢手,她们反而会想尽办法去挽回这段感情。如果达不到目的,愤怒就会促使他们干出一些出格的事。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凯伊就是因为争取无望,才跑到前夫家里,把人家的婚房剪得七零八落。
好在她还没有完全丧失理智,所以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凯伊更过分的人,他们会通过攻击、杀害自己所爱的人,或者自残、自杀来发泄情绪,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由此可见,执迷者的核心特征都是:怕被抛弃。
作为外人,我们常常感到不解:天涯何处无芳草,干嘛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啊?难道天下的男/女人死绝了,就非他/她不可了?!
但苏珊博士指出:对于执迷者来说,爱人就是他们的唯一。
怎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人在成长过程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刚出生时,都会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管你是渴了、饿了,还是困了、冷了,妈妈总会满足你的要求。这种安全状态是一种幸福体验,与亲人的依恋关系也会深深地扎根在心里。
但是,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我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明白自己和母亲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于是,我们进入了“分离”期。这个过程很漫长,从童年一直贯穿整个青春期。
如果在此期间,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变得自信、独立,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
但不幸的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变故常常阻碍了“分享期”的顺利完成,比如父母离异,或者去世;父母有一方生病、酗酒、染上毒瘾,家暴(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夫妻当中的任一方)……都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忽略了。
不要以为这种被抛弃感仅存在于不健康的家庭中,即使是家庭幸福,依然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而且本人并没有察觉。
作者就有这样一位客户,我们暂且叫她艾米。其实艾米的父母都很爱她,她自己也认为家庭很幸福。直到有一次偶然提起她的弟弟,作者才发现,正是因为她弟弟生了一种怪病,家里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弟弟身上,导致她感觉自己不受重视,极度渴望被全身心的关注和爱。
这个事例表明,被抛弃感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作为孩子的主观体验。
这些没能顺利度过“分享期”的人会在成年以后,在恋人身上寻找那份一度缺失了的爱。
罗伯特在14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别的女人抛弃他和母亲。直到现在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份被抛弃的痛苦。
当作者指出他是把自己的女朋友当作了父亲的替身时,罗伯特根本无法接受:
“他是他,她是她,我怎么可能把他们混为一谈?”
但作者指出,性别对于替身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前的爱人激起了执迷者早年对父母的依恋,所以会不知不觉就把爱人当作了象征的父母。
被执迷者:“救世主情结”令人难下决断
对于被执迷者纠缠的一方,有些人能够斩断情缘,抽身离去;但另外一些人却反反复复,总是与执迷者藕断丝连。这又是为什么?
浅层原因是他们担心执迷者失去了自己,真的会活不下去,而深层原因则仍然是童年缺爱所导致的。因为这类被执迷者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拯救执迷者,作者这把称为“救世主情结”。
娜塔莉的父亲是个酒鬼,他清醒时是个好爸爸,可喝酒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暴君。为了维持这个家,她妈妈只好去打两份工,根本无力再给孩子更多的爱。而小小的娜塔丽在母亲不在的时候还要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角色。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藏着一个执着的念头,只要她表现好,努力照顾爸爸,这个家就会好起来,爸爸妈妈就会爱她,如果爸妈不爱她,那就说明她做得不够好。
成年以后,娜塔莉带着这种心态一个又一个地去拯救“问题恋人”,不但有酒鬼前夫,还有大学时代的抑郁症男友,以及后来认识的骗去她无数钱财的懒鬼。娜塔莉总是爱上需要救助的男人。
这些人的依赖让她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对她的抱怨让她心生愧疚,比以前付出更多去“拯救”他们。因为她认为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他们就会改变,就会爱自己。这简直和小时候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的心理如出一辙!
所以有“救世主情结”的被执迷者,其实也怀有一种执迷。
父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所以当执迷者把爱人看待成父母的替身以后,当然对爱人也会一样的偏执——没听过父母可以换的,所以爱人必然是唯一的。离了他/她,自己根本没法活!
由此可见,一旦一个人把恋人当成了父母的替身,并且为了得到童年时所缺失的爱而拼尽全力,那么自然就会变成一个执迷于爱的囚徒。
即使有些人并不会在分手后做出极为过分的事情,但长久走不出来一样是一种执迷的表现。很多人为此苦恼,想要摆脱。
幸运的是,如今的心理学发展迅速。对于执迷,对于年幼时缺爱所带来的伤痛,都是有办法治愈的。
两个方向帮你治愈内心的执迷
在本书中,苏珊博士提供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面对爱人:有限期隔离-无限期放手
很多执迷者接受心理辅导的初衷是使自己变可爱,进而修复他们那千疮百孔的恋情。可实际上让前任回头根本不现实,目前最紧要的是让自己悬崖勒马。
第一个14天:关注自己
进入治愈课程的第一步是记日记,除此之外,不用做任何改变,哪怕是一贯的执迷行为也不用去限制。原因很简单,“欲速则不达”,在行为做出改变之前,先要把注意力从恋人身上,转回到自己身上,方式就是记日记。内容很简单,除了日期和时间,还有6个问题:
1、 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2、 我想了些什么?
3、 我有什么感受?
4、 我想做什么?
5、 我做了什么?
6、 结果怎么样?
日记的形式不限,可以按条目回答,也可以完整的写成文章。最重要的是要真实记录,同时把想法、感受和行为区分开,而且不用费心去分析和评价,这些留到以后再说。
通过两周的记录,你会对于自己的执迷模式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对于后面的改变很重要。
第2个14天:进入隔离期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和你的恋人隔离14天,隔离即没有任何联系。
很多客户都很抵触苏珊博士的这个建议,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或者担心14天以后,感情会彻底凉了,而“救世主情结”的人则担心对方会出事。
对此作者尖锐地指出,这其实都是借口。只有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的,才能夺回生活的控制权。为了保证一切顺利,“救世主情结”的人可以提前花时间把对方安置好。比如,把自己有酒瘾的女友送回她父母身边。
为了让自己在这14天里坚持到底,还需要做一个计划,确定好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1、 找出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去做,比如,你喜欢做的事,重新回到被你冷落了许久的朋友当中等。
2、 避免接触那些会促使你采取执迷行为的事物,你可以通过之前的日记找到它们。比如:你们的合影,对方送你的礼物,你们常去的餐馆或者街心花园。
3、 限制执迷的想法。注意,是“限制”,而不是“杜绝”。直接要求自己完全不去想,根本不可能。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产生执迷想法的时间。比如:第一天可以想14分钟,之后每天减少一分钟,以此类推。
隔离期的最后一天
在第14天,你需要对你的那份恋情做个评估,通常结果有两个:
1、 你的恋人切断了与你所有的联系,那么一切结束了。
2、 对方还在原地,此时继续与否取决于你。
对于第一种结果,苏珊博士给出的方法是:
为过去的感情写一份悼词,并把它念出来。不要小看这种象征性的埋葬,它会在潜意识里帮助你坚定告别过去的决心。
所以,这是过去感情的结束,却是你独自面对未来,不断成长的一个开始。经过了28天的练习,你已经不同以往。你有了力量,你可以恢复的,只要不逃避。
对于第二种情况,如果对方从来不主动联系你,或者依然向过去那样完全依赖于你,建议还是斩断情丝。因为再次陷入过去的关系中,到处都是可以触发你采取执迷行为的机关,想改变实在不容易。
对于救世主型的人来说,除非对方答应配合你,而且你要清晰地设置好界限,否则还是很容易回归到旧有模式当中。
第二个方向——面对父母:表达情绪,拥抱自己
经过分析我们已经明白,执迷的根源在于年少时父母关爱的缺失。因此,前面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处理好现在的感情,但要想在今后的亲密关系中不再重蹈覆辙,就必须要把这种执迷斩草除根。
方法大致有以下几步:
1、 给父母写第一封信,表达你的愤怒
2、 给父母写第二封信,表达愤怒以外的情感和需求:比如伤心、无助、屈辱等。
3、 做自己的父母,通过角色扮演向自己表露真诚。
你可以扮演成心中期盼的父母安抚内心的小孩,也可以如实地表达真实父母的反映,让自己面对真相。接受残酷现实的目的是让自己明白:他确实不爱你,放弃徒劳的挣扎吧。当你接受了现实,反而轻松了,放下了。
总之,苏珊博士借《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告诉这世上的痴男怨女,执迷可以治愈。为了正常的爱与被爱请记住以下两点:
你不必为小时候遭受过的任何形式的拒绝负责!
没有恋人能够治疗你童年时被拒绝的创伤!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