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变对于现状的不满,促使我们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当满怀希望回到过去某一个时间点上,修正了那一个虽然微小但足以给后来带来巨大灾难的瞬间时,却发现仍有一种悲伤在意料之外。
人是贪婪的动物,追求完美简直就是一种本能,一次重新抉择的机会远远不够。当可以无限次地回头,你总是试图将命运从一个又一个的岔路上拐回正道,然而命运却更像一个复杂的魔方,拼好了这一行又错排了那一路。
无数的偶然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将事态引入最终且是唯一的必然,这就是宿命。
救世主以日记的形态出现在埃文的面前,在向他无限量地提供后悔药的同时,再利用人性中贪婪的缺陷将他击溃。当每次一切看来差不多的时候就该罢手了,但显然埃文想要的是“他(她)好我也好”。
世上的快乐幸福与悲伤痛苦总是均衡的,有人得意就必然有人失意,怎么能要求所有人都得到救赎?不断修正的结果往往是一次不如一次,最终只能选择让一切归零。
再来看看“墨菲法则”。
“墨菲法则”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它首先强调一种概率,一切不确定的因素将导致不可预测的发生。它警告我们面对任何事情,应该考虑的更周到、更全面,要采取一定的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失误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损失。
而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人类的认知又是那么有限,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的认识做有限的选择,并通常是线性的、片面的、主客不协调的。
所以当如果修改命运再一次成功,显然你已经做错某事,自动消失的问题总会自动回来。
人性的另一个缺陷更是记坏不记好,灾难给人的印象似乎深刻得多,幸福的时光都被忽略掉了,当然生命就只能剩下不满。而好坏不过是事物的两面,随时能可能相互转化,无知的我们怎能跟得上它反复无常的速度?
回到自身。翻看从前的日记,过失自然很多。但好在我的日记并不能让我回到从前。
我不打算修正任何事,显而易见,“修”未必“正”----天知道重新来过的结果究竟会是怎样?当我立足昨天,必然要等待未知的今天,当我立足今天,仍然要等待未知的明天----而谁能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做了“彼”就势必能导致“此”。
所以,回头去恼恨已经发生的事本身就十分愚蠢,根本是缘木求鱼,远不如顺其自然走下去的同时更注重仔细地体味到手的幸福。
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因为明天即将来临;
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因为今天已经来临。